到了1864年,莫內的內心己覺醒且繪畫的靈魂領悟到一些事情,於是他自在了,只以能表現明暗到位為主,不以排線的美觀為表現之要
及1891年,和最早的素描相隔了34年之後,他已成了印象派的大師了,徹底的自在又充滿表現,線條充滿生命和活力,灰色佔了整個畫面,他連調子的強弱都不在乎了,而線條也早就沒有形式了~
很多畫家最大的障礙是,永遠找不到自己,且很快失去了剛累積的一點滿足。乍看一直在突破,但卻不竟然。外人不覺得那是突破,只覺得他一直在試,但似乎心定不下來。
所以我只畫我想畫的,畫到某種我喜歡的東西出現為止,但絕不抄襲也不複製別人的方式,雖然我很想學習我所欣賞的老師的技法和表現方式,但如我畫了一張很像他的畫時,且他也覺得我畫的很好,我相信我還是不會高興的。
其實我只是取悅了他,因為我畫了張很接近他所認知"好畫",我會很有成就感,覺得學會了他的技法,並得到了他的認同。
但畫十張都像之後,我會很難過,因為我只是他們的影子,我自己不見了卻又找不回來。
我是為了認識自己和認識藝術而愛上繪畫的,我覺得這樣的心最美,不是被父母送去讀美工科,也不是因為只有繪畫成績好就一路不知外面世界如何而鑽了進去。
不同領域工作經歷提供更豐富和更深厚的生命經驗,不同語言背景和國外生活的能力,幫助我開拓並認識生命的本質,藝術只是生命的一部份,繪畫更只是藝術的一部份,而技法又僅只是繪畫的一部份。
失去技法不算什麼,失去對人生的領悟和生命的深度,那之前生命的修練和出國學到的世界觀、眼界和格局,不都被這些技術矮化了~豈不可惜~
從這些畫似乎也能了解莫內不同時期的心境,,,,,,,,
回覆刪除正是人生啊
莫內的路,每位藝術家的路都不同
最後能走到怎麼樣的狀態是帶著一點謎的吧
可是有一點我相當認同
我覺得我也是在藝術的路上慢慢認識自己的,,,,,,
我覺得中國古代文人多半"琴棋書畫"相通,因此少有以技法為主的純畫家,這種純畫畫的工匠,在東方往往技術非常好,但卻少了一種人文和表現的精神,且隱名埋姓。
刪除而西方以油彩及宗教壁畫為主,畫家為一專門的工藝,因此一輩子只從事繪畫一職。
這雖是題外話,但間接說明,東方美學中人文畫重於人生態度和思想既心的表現(想法),而較不重眼(觀察)和手(技法)的表現~ 西方印象派後,受東方美學影響,結束了寫實的追求後~畫家們更在乎是如何表現自己的想法,這也可從莫內的素描轉變中窺探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