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

畫魂


Wheat Field with Partridge, Summer 1887. Oil on canvas, 34 x 66 cm.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看到梵谷這張麥田,我很感動,藝術中有時可以用單純的顏色和筆觸來感動人,那就是梵谷會選的主題。他不要透視,他只要有黃色的大地,青色的麥子和藍色的天空。沒有透視,沒有技法,沒有可以取巧之處,有的只是一筆一筆塗上去的感動和孤獨的靈魂。(因為不被認同而孤獨)

並不因為他是梵谷而特別有說服力,反倒是我們常常陷入以人廢言的觀賞心態,輕忽了畫面中藝術和靈魂相結合的本質,其實這種本質是上天賦予我們的,在我們繪畫之初,處處都存在著這種感動。

我畫畫時間不長,但卻很早就學會找到透視、景深暗示及引導的構圖方式。因此我喜歡街景速寫,很快這種即定的討好模式就被我用到爛了。後來我覺得受制於這種單點透視的街景模式,於是想跳脫出來。找回我當初畫畫的感動。往往感動的當下只是看到某種顏色組合的美好,但卻因為畫面張力不夠強烈而放棄。所以當我看到這張畫時,我看到畫家的靈魂和自己不同之處。

如果我沒有這種警覺,很快我就成了繪畫的附屬品,這些技法掌控了畫面,而我只有被迫出局。到我都不能接受成為繪畫的附屬品時,卻也不知該何去何從。

我開始畫畫是因為打發時間,但在此之前我曾對攝影下過很多功夫。攝影對於色彩的掌握和色調統一, 機乎是每本較高階的攝影書籍必談,但對於構圖卻草草帶過。我想大約來自於色調的統一是照片情感和氣氛的關鍵(人性的部份),構圖的部份因為是機械,於是也許只是鏡頭長短的改變,人性的部份相對較少。想要在畫面中表現強烈的空間和透視,對相機來說相當容易,幾乎小於28MM的鏡頭即有這樣的效果,但相機拍出的真實世界色彩及明暗,往往乏善可陳,除非擅用光線及濾鏡。

然而上述的問題,在繪畫中並沒有限制, 完全在於畫家們自我選擇和自由意識,所以我們可以在畫中看到這種靈魂選擇的感動。一個筆觸的處理,一塊色彩鬆弛,都會留下自我生命堅持的痕跡。

我慢慢知道看畫的感動來自於何處,梵谷的畫之所以動人,就因為那是梵谷。不是高庚梵谷,或塞尚梵谷,堅持走一條自己的路,是藝術中畫面本身之外的美。

但學習中,我們不免失去自己,忘記我們之所以愛畫畫,一開始是愛上我們自己的畫和自己的能力,我們要先愛自己的畫,再來愛別人的畫,才能畫出自己的靈魂,這也是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的畫被批評,因為他更愛自己的畫。

但愛自己和愛別人的畫其實不相違背,重點在於畫出自己的喜好,這個標準只有自己知道。無法騙自己,所以不用在意別人的想法。

但話說回來,其實我們一開始都想單單純純的用自己的線條和方式解決我們心中所想表達的事物或繪畫語言,但不知不覺,我們為了好和更好,追求心中那個最像和最美的境界,我們自動會向別人的技法妥協。

我們都是肉做的,有喜新厭舊的本能,想改變和想突破是自發的,最後我們一定會失去一開始那些自我表現的筆調。因為審美的觀念改變了,我們心中取捨和美的價值觀也跟著變了。

雖不能說好壞,但肯定是找不回原來的樣子了,如同我們不能回到小時侯一樣。

但最怕是自己的靈魂不見了,完全直接把別人植入到自己身上。或一直用些強烈表現的技法,潑灑或刮擦,最後被這種技法給控制了,就像擦香水的人要越擦越濃般,這樣就藝術生命和自我表現上都是可惜的。

最後別人會說這就是仿某某人的,在繪畫中,吸收別人的技法是必然的,但一定要小心轉換為己所用,不能照單全收,不然就成了替身或影子了。

看畫,看到畫家的靈魂之時,不管成了仙的還是活著的,心中激動難以言喻,如大石壓胸般,最終化為感動的淚水,潸然而下。

我們畫的不就是自己的靈魂嗎?

每一張畫都試圖彰顯自已,遠勝於畫中的主題,這種性格有時是多樣化的,有時也可以是單一的。但不管是粗暴的、狂放的、勇敢的、深遠的、謹慎的、理性的、溫柔的、婉約的......畫中除了表像世界之外,剩下的只有畫者的靈魂。

畫畫是一種天地和靈魂的對話,反應我們靈魂的決斷。也是"格物而至知"的一種工具。表面我們藉由畫畫創作出我們心中的世界,事實上我們最後在格物至知的過程中,了解了我們自己和萬物的關係,這些關係不僅是面對學習成長的態度、面對名利的態度、更是面對物質和大自然生命的態度....都會在畫畫中慢慢悟出。



翻越了一座山 流浪了多少城市
談懂了幾段的愛情 才瞭解現在的自己
打翻了幾個抽屜 刪了不少舊的訊息
明白了是晴是雨 才能夠遇見了你

你給我的一切 純屬意外
就算我躲起來也被掩埋
Oh why I don't know why
外面 風雨都不再精彩 我越是崇拜

你給我的世界是場意外
就算繁華停擺我也被寵壞
Oh why I don't know why
窩在 你的屋簷下的那個女孩
只對你慷慨 只對你依賴
只讓你填滿我的空白
I think you know why

征服了一座山 瀏覽了多少風景
經歷了太多的悲喜 才換得現在的你
你給我的一切 純屬意外
就算我躲起來也被掩埋
Oh why I don't know why
外面 風雨都不再精彩 我越是崇拜

你給我的世界是場意外
就算繁華停擺我也被寵壞
Oh why I don't know why
窩在你的屋簷下 的那個女孩
多麼驚喜 有多珍惜
是你讓我可以是唯一
I think you know why

4 則留言:

  1. 作品呈現出來的樣貌一定會隨著不同生命階段,人生經歷而有所改變
    米開朗基羅早期和晚期的雕塑就有很大的不同
    梵谷的繪畫作品也是
    他們在我心裡都是充滿藝術靈魂的人讓人感動

    畫魂兩字我覺得你弄得非常貼切
    我也細細閱讀了你這篇文章幾次
    感覺得出你有了新的領悟
    覺得這體驗相當寶貴

    每次看梵谷的畫都覺得也許他沒有完美的構圖及技巧
    但在一張畫布面前
    他卻能以他獨有的的方式感動我們療癒我們
    這個獨有可能也就是簡單的來自他真正的自己而已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Lu,

      謝謝你這麼說,我只是有種感覺,什麼樣個性的人畫出什麼樣的畫,因此,畫畫中表像的世界和內心的世界都併存於畫中,過於追求一些技法和寫實,那個內心的世界就逐漸退卻,而過去追求內心的表現,真實的世界亦無法呈現。

      過去我曾覺得人的靈魂在死後有一歸所,對於物質世界的制約是不屑的,但最近,我會覺得從靈魂的角度來看,靈魂會多麼希望有一個肉體啊,用那肉體來完成靈魂所能呈現的極至。用那肉體來彰顯靈魂的渴望。

      如果這宇宙中的任何物質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之下是靜止不動的,那我們的靈魂呢,它如果是一種電流或電波,就要有發射電流和電波的功具,他才能到達他想去的地方。那靈魂會是寂寞的嗎?

      我們靈魂自身的力量又足以完成對物質世界的渴望和追求嗎?如果我們渴望靈魂的世界是天堂,那麼是不是靈魂的世界也渴望我們現存這有自主能力的肉身世界呢?如果靈體只能像被動飄散的莆公英,那麼肉身的世界是否意味著美好呢?

      總之這是題外話。但重點在於靈和肉身如何平衡的表現自己和彰顯自己。這是每個藝術家都曾經思考的藝術哲學。

      刪除
  2. 我也這麼覺得
    因為肉體的束縛才有靈魂自由的渴望
    而這部分可以從各種藝術作品中來呈現

    對靈魂與物質的看法我想是很難有普遍共識的
    不過我目前的看法是比較相信在屬靈的世界應會是更美好的
    也或者那裏的時空等等概念都是不同於現世的呢
    當然這題不好說明白
    這也是題外話囉^^"

    回覆刪除
    回覆
    1. 肉體的束縳的反面是靈魂的自由。

      而從靈魂的自由的反面來看,渴望的卻是肉體的束縳。就像結婚的想單身,單身的想結婚一般。

      網路世界的發達,我們漸擺脫肉體的束縳,一秒鐘就把隔著太平洋的兩地靈魂連結起來。
      但靈魂的本質是不變的,即便你能連結到另一個靈魂,但你不一定能讓另一個靈魂對你回應或和另一個靈魂之間有共同的生活經驗默契和聊天的話題。靈魂總是自由的,而法拘束的。

      靈魂渴望肉體在我看來是必定的,不管古希臘的神話和紅樓夢中的那顆石頭
      都想要有個肉身來和相識的靈魂更加的靠近。連天神宙斯都要變成天鵝來親近所愛的凡人達妮。

      而從佛家的角度來看,靈魂對肉體的渴望是一種空無,因為肉體世界是一種幻影,無法永恆,只是自我對這美好幻影的投射和想像,百年後剩下枯骨,眼前一切成空。

      基督教的屬靈世界,和佛教的極樂世界,也許只是因為肉身的苦難,而寄託於靈魂的崇高和精神生活。在靈魂的理想世界中,所有靈魂在一個生機的世界之中相互供應,互為肢體。而小靈魂匯聚成大的靈魂,互相供應而不寂寞。這樣的世界在靈魂世界是可被想像和理解為存在的,但這些靈魂必定先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信仰和價值觀,才能相互供應,且是多人的相互而不只是彼此的相互。如同一個社團一群有相同興趣的人在一起,也更像網路世界之中,一群人集結在一起玩一個遊戲,一起攻城。那個肉體和形像可以是靈魂虛擬的。如同電玩中的人物和角色。

      靈魂因為不存在形體,所以只有去感受那靈格中真正的特質,我相信靈魂中存在著不相信和不確定,可能和今日電腦網路中的交友情況相同。但靈魂總有些方法找到自己的伴侶和信認的人。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