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

雞籠積雪




基隆外木山海濱眺望基隆嶼(小雞籠嶼)
Saunders Watercolour Pad 300g 31 x 23 cm Rough
水彩寫生

清代台灣八景之「雞籠積雪」,為高拱乾,(1691年─1695年) 任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時修編之「台灣府志」(1696年)所載。

雞籠積雪

北去二千里,寒峰天外橫;長年紺雪在,半夜碧雞鳴.翠共峨眉積,炎消瘴海清.丹爐和石煉,漫擬玉梯行!

而雞籠積雪的位置究竟何處,眾說紛云,維基百科中記載,寒冬有可能下雪的七星山與大屯山,以及降雪機會極小的雞籠山(今新北市基隆山)、大雞籠嶼(今基隆市和平島)。

國民政府1945年設基隆氣象站自今不曾降雪,因此維基百科的資料只說出了由基隆可能看見的降雪點,但並不是真正當時所稱台灣八景的確切地點。

高拱乾把雞籠積雪列入台灣八景,但其後以此題為詩賦者,均只描述雞籠之雪景,其範圍很廣,並且沒有確切的地點。

周元文編修的重修臺灣府志卷一(1718年)中有一段確切指出雞籠積雪位置的說明,

大雞籠嶼:在廳治東北二百五十里。城與社皆在西面。又有福州街舊址,偽鄭與日本交易處。上建石城,即郡城八景之「雞籠積雪」也。台地無霜雪,獨此嶼極北寒甚,冬有積雪。今設汛防其地;以在大海中,欲至其地,必先舉烽火,社番駛艋舺以渡

重修臺灣府志中,題到積雪之處為大雞籠嶼(即今和平島),地點明確且指明是基隆嶼極北之處「獨此嶼極北寒甚,冬有積雪」。

周元文為何對雞籠積雪的位置加以解釋,猜測其在重修的臺灣府志中加入了婁廣、張宏、張琮的雞籠積雪詩詞,而讀三人詩詞時,會覺得比起高拱乾所編台灣府志的雞籠積雪,這三首詩無法具體描述雞籠積雪之景色。

清代台灣府志中雞籠積雪詩集整理

特別是婁廣(1705年任分巡臺廈道標守備)的詩中的兩句「炎方偶積雪,傳播任匆匆」,不禁令人懷疑雞籠積雪的真實性。而「偶」這字表示並不是一種常態。

雞籠積雪 

山峻曰雞籠,連雲插海中,炎方偶積雪,傳播任匆匆

在此之前高拱乾所編入的詩中,王善宗寫道「雞籠一派海汪洋,寒氣相侵曠野涼, 冬至絮飄深谷裏,玉龍戰退耐風霜」可信度很高,因1690年王善宗任台灣水師,較有可能駐紮雞籠,詩中對雞籠景象描述亦較具體。「冬至絮飄深谷裏」的深谷可能指基隆附近山區。(近日金瓜石附近燦光寮山即降下1945年氣象站設立以來第一場雪)。

至於高拱乾的台灣府志或周元文的重修臺灣府志中,我認為只有王善宗(1690年任台灣水師)和婁廣(1705年任分巡臺廈道標守備)其二人較有可能真正來到過雞籠,至於其他人,有的是舉人,也有的是貢生,其詩文亦都過於不著邊際的想像。

而另一位有可能見過雞籠積雪的人為1866年奉旨接任曾元福擔任台灣總兵的劉明燈,其最為人知的是現在新北市名勝雄鎮蠻煙碑、虎字碑、金字碑,皆為劉明燈巡防台灣所立,「詩題三貂嶺」中「大小雞籠明積雪」,這一句,明確說明積雪之處,也吻合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卷一所明指「大雞籠嶼」即為雞籠積雪。

題三貂嶺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英才。

最後一位可能見過積雪的人是跨清代和日治的紅繻,在他的詩中對於風景和光影及顏色的描述都很充份。但卻似乎雪是下在雞籠四週的山區,由前兩句「曙色雞籠頂,橫空碧翠生」的描述是由陸地往海上看,海面的天空是藍綠色的,而下兩句「雲低千嶂白,雲積四山明」,則由海上向陸上的群山望去。對於山的白色和雪的明亮有實景的描述。

紅繻的〈雞籠積雪〉。

  曙色雞籠頂,橫空碧翠生。雲低千嶂白,雲積四山明。
  雁嶼銀峰映,鯤沙玉海平。玲瓏來滬上,遙指入東瀛。

洪繻(1866-1929)



3 則留言:

  1. 我們台南也有雞籠山^^"

    你這張畫把空氣中那份冰涼的寒氣
    表達出來了
    這種藍真是迷人
    前景的礁石佈景我也很喜歡
    覺得你這幅畫動中取靜
    天地是更顯冷峻沉靜些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張主要是以藍色冷色為基調
      藍色不是我熟悉的顏色
      但在表現海景時
      藍色很能充份表現出那種深沈的情緒

      刪除
  2. 好畫。我查「雞籠積雪」來到貴站。有幸得見此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