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9日

海獅


攝影&文字:William Wang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中國觀光客參觀儀隊交接(2009/04/10)

肯德基推了新產品「明太子花枝捲」,廣告打得很兇,但就是想不通,為何每次看到這隻廣告都在半夜,想吃也沒辦法,只有流口水乾瞪眼,都對自己說了兩天,一定要找個時間試試,但怎麼睡一覺起來又忘記餓了。

日本料理有一陣子吃得特別兇,00、01年錢賺得容易,接連著去日本,到了當地,再參加Hato Bus旅行團。從賣票到穿黃制服的車掌導遊,沒人會說英文。還好同行的朋友會一點日語,至少聽得懂集合時間,但我卻連一數到十都有困難。兩個台灣人,混在日本人裡,全車都是歐巴桑和歐吉桑,一開始沒人發現,過了一會,有人聽到我們說中文。於是開始緊張,先怕我們不知上車時間,後又怕我們沒聽懂介紹風景歷史。可愛的小日本,真是善良又敏感。

其實我們就是靠著一本旅遊手冊資訊來導覽,除了集合的時間要小心別錯過,其他大小事,也就跟著人走就是了。

我們兩個假日本人,有時也會在景點上碰到台灣團和大陸團,不小心聽到他們的對話,特別是那些讚美和批評日本人的對話,有趣極了,就只好憋著不笑出來,硬裝到底。反正沒人會知道這裡頭,還藏著兩個假日本人。到了景區廁所,台灣人、大陸人爭先恐後搶著上,又不站在線外等,全都圍在小便池後排成一排。這時,我躲在日本團裡,以日本人的角度旁觀著,這群人還真是失禮。日本文化,特別注重替客人保住面子,除了無奈排在線外等,也不好上前糾正什麼。要是在美國,粗魯的老美早就跳出來制止了。

這個曾經幾乎侵略世界的大和民族,如今似乎已變得不具侵略性。台灣人、大陸人上完了廁所,才發現日本人還排在線外,不好意思的點著頭,我也學著其他日本人,慢條斯理,禮貌的點頭微笑,幾天下來,倒像自己真是個日本人。

當地團費貴,住的旅館和吃的餐廳也和台灣團不同,白天雖然彼此碰面,但晚上住飯店,卻是一個中國人也看不到。直接參加日本團的好處是,每一餐都可享用道地的日本料理,台灣人很吃得習慣。我最怕台灣旅行團,在國外突然吃起中餐,說是為了有些人吃不慣外國餐,其實還是為了便宜,可節省團費。

日本歐吉桑,上車都很準時,大家都是提早在那等著,沒有人會讓別人等待,而且安靜的坐著等。稍有遲到,一上車就會大聲的和大家說對不起;一旦知道接下來要回飯店,就大膽的在車上喝起啤酒,吃起零食,一派輕鬆的樣子。到了飯店,先去泡湯,泡完後,穿著浴服到和室榻榻米上用餐,晚餐一定安排豐盛精緻的懷石料理,並有專人一道一道端上來。餐後另有表演節目助興,隔日早上,店家排成一排,親手為每位遊客送上一份當地特產帶回家,並低著頭鞠躬,直到巴士離開。

後來,和日本人混熟了,泡湯時,他們就想辦法湊幾個英文單字和我對話,吃飯時,也會東扯西扯,主動問我要不要喝酒,想和我喝一杯。似乎不像先前那麼驚恐了。後來同行的朋友對我說,其實日本人有禮無體,喝了酒就會原形畢露,我倒是在這幾天之中見識了。

日本對台灣素來很有情感,亞洲國家中,台灣人也最不排日。一位歐吉桑,每次吃飯,都坐在我們附近,直到後來有一天,他指著一旁的歐巴桑說,她也是台灣人,起先我們以為他開玩笑,可能臉上露出不信的表情,他急著一邊用手比劃,一邊用簡單淺顯的日語解釋,後來才了解,原來歐巴桑是台灣在日本統治時的台灣人,所以也是台灣人,如今歐巴桑卻連一句台語都不會說了,但歐吉桑似乎還是不當她是日本人。

那天晚上,一支來自中國東北的雜技團,表演的很好,一旁的日本人,似乎想奉承著說,他們和你一樣,也是中國人,但又怕台灣人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於是話到口邊,又吞了回去,之後大家也就沒再說過什麼了。

近日在小愚格子裡讀了張愛玲「小團圓」裡一段寫道「....她在海外在電視上看見大陸上出來的雜技團,能在自行車上豎蜻蜓,兩隻腳並著頂球,花樣百出,不像海獅只會用嘴頂球,不禁傷感,想道:『到底我們中國人聰明,比海獅強。』」

看完當下就想起那段在日本遇上中國雜技團的往事。之後看小說,又看到這段時,還是有種說不出的諷刺和傷感。

在肯德基點了一個「明太子花枝捲」,不難吃,但就不是真日本味,還是像墨西哥捲多點。老麵皮,配海鮮,口味必定重些,不然壓不住麵皮那股乾澀味,和日本料理米食養生的概念不同路數。

志津川,日本東北一個靠海的小鎮,在日本八景的松島北邊。風呂建在海岸的懸崖上,坐在檜木浴池中,眺望太平洋日出的傾刻之間。第一次在Hato Bus手冊中見到時,就嚮往了,但團費奇貴,去了日光、鬼怒川和中禪寺後,在新宿飯店之中,還是不能忘懷,倘若能在山海之間俯望著太平洋,日出時就沐浴風呂,洗滌塵俗,此生即無憾矣。想著想著,急急趕往東京火車站,報名這個東北三天兩夜的行程。

這旅程中,第一次吃到日本明太子烤飯團。上面灑著許多白芝麻,炭火把底部烤成一點點褐色,散發出日本米飯特有的焦味和香味,包在飯團內的明太子,一種純然鹹味的鮮美,好搭。

回台灣後,我四處尋找不著烤明太子,因常在住家附近一間日本料理店宴客用餐,後來和台前的師傅漸熟,有天聊了起來,他說這個簡單,就專門弄了兩個給我解饞。但那米一吃就不對,總是烤不出日本米特有的香氣。

肯德基旁國父紀念館,大門口國父銅像前正在儀隊交班,一大群中國人圍著搶拍照。本來已沒落的台北景點國父紀念館,如今因為中國在世界上經濟實力的增強而再次甦醒過來。站在二樓,看著那些興奮不已的大陸人,團團圍住交班的儀隊,有人仰頭察看,大喊道:「連眼珠都不動!」,大家嘖嘖稱奇,搶著合拍照。

我笑了,還是張愛玲那句老話,「到底我們中國人聰明,比海獅強。」



背景音樂--





  • 留言者: 漫遊者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4-10 07:18:52
閱讀你寫的文章後突然有一種很奇怪的淡淡感傷,想了想也許和這音樂的旋律有關,這旋律其實很有懷想的情感,蠻喜歡的.
沒出國前在我的生命裡對身為台灣人中國人是沒有太大衝突的,因為當時我們的教育告訴我們我們是中國人,後來變成是在台灣的中國人,我們就這樣接受了;出國後接觸到不少從大陸來的人,在學校在教會不想接觸都很困難,後來和他們相處後才真的覺得雖然兩岸同是中國人,但數十年來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相處之道,讓我開始了解到彼此間的不同.現在我對中國人與台灣人的定義,沒有太大的興趣,中華民族雖然曾經也是泱泱大國,一直到現在在世界的舞台上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我更樂於以一種"世界公民"的身份期許,這是我一位遠在德國的朋友告訴我也啟發我的,他的說法讓我認同!
這是不同的世代了,當我們旅遊日本旅遊中國旅遊德國時,我們看到的重點可以不是戰爭的仇恨,雖然那年在海外辦住戶證明時,德國官員還告訴我一句"台灣是屬於中國,是吧!"那帶著一點強迫的語調要我接受它,著實讓我驚訝!但是與不是,我又能改變什麼?!後來我學著思考,沒有過度民族意識的膨脹,沒有一些束縛,旅遊或異地而居的心就可以更寬廣,看見不同文化的有趣,重新再認識他們.
閱讀你的文章讓我想起身在海外的那段時間,與中國人相處時的種種矛盾之處,當然也讓我想起和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人的有趣互動.
不過真有些不好意思,留言的部份似乎有些文不對題,當做發發牢騷,也請你勉為其難看看吧!
祝福順心!!!

版主回覆:(08/21/2009 10:06:35 AM)


沒關係,這裡都是些好朋友,不怕發牢騷,也不怕討論的,大家聊聊才知想法。呵呵~

台灣是亞細亞的孤兒,孤兒就有父母,只是父母在不得已之下拋下了子女,後來那殘破的母親回來了,兒子卻嫌母親的不堪,不想認母親了。但認或不認,終歸身上流著父母的血,同文同種是改不掉了。

五千年了,歷經分合,但儒家思想是這民族的凝聚力,早就深入文化的底層了。就連鄰近的日、韓都很難在底層社會價值之中擺脫這凝聚力,中華文化歷來只要昌盛之時,必向鄰近國家幅射,更何況如今己是地球村,其文化之幅射力,更不可同日而語。我反而覺得,也許在政治上兩岸不一定能靠的近,因為民主自由和一黨專政的差異,但在文化上,卻會越靠越近。

在台灣生活一輩子,很難會去意識到中國人這名詞的意義,但一出了國,自然就很難逃避。但又何必逃避呢?台灣主體意識並不等於台獨,只是被台獨硬搶去戴了。哪有一個地域不會形成主體意識,中國之大,各地方的地域和主體意識都存在,不然當年軍閥時代就不會形成割據的局面,但這卻不會像歐洲一樣民族主義和國家的興起,其原因來自同文同種。因為是一個民族,在一個文字,一個文化的基礎上,這樣的主體意識很容易模糊也很難發酵,不是靠幾個人喊喊就能改變那種文化上的認同。

我也不擔心外省人本省人的問題,中華民族放在歷史的時間軸上來看,經歷了數次的民族融合,過去就沒有本省外省的問題嗎?不,不但有,甚至有漢人非漢人的問題。我家族人是從山東於晉朝遷至南京。但我還會說自己是山東人嗎?就像如今我父親走了,我雖沒有小孩,但如果有,他們還會說自己是南京人嗎?早晚台灣只會有一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台灣人。只是某政黨操弄的太用力,太急了,說白點,就是為了錢和權。但在技術上要切割台灣和中國之間,太困難了。至於獨不獨立,民主時代,也不是哪個政客說的算。這還要大家共同來決定,不是嗎?

不過歷史,真的替我們上了一課。

對了,文中提到大陸人、台灣人及張愛玲的話,沒有貶意,只是文學家喜歡以自嘈的口吻,苦中做樂,幽默自己民族一下。而讀者我,也心有戚戚焉,就順便寫下當年在國外遇到的事。也只是苦笑罷了。





  • 留言者: yufou
  • Email:
  • 網址: http://yufou.pixnet.net/blog
  • 日期: 2009-04-10 09:50:11
這篇的結尾,我也笑了
我也覺得比海獅強喔~

肯德基至今我只認為蛋塔不賴
不過對於一個不善廚藝的人來說,速食是一個壞選擇呀
說到大陸旅客,其實還蠻可愛的
我在一家店裡看見個老媽媽喊著:服務員!
愣了一下
其實世界很大,台灣鎖國太久了,心態上一個怪(會不會踩到地雷呀)
我是說來者是客,那些我們早期的有禮及好客,真希望能夠趕緊復原
曾經在異鄉跟一群老外記者聚餐,他們會問我自己認為是哪裡人?
我會還不猶豫的說:台灣人呀~
回到台灣卻剛好碰上"政治不正確"的年代
外省婆這個代號居然被叫了好幾年!!有的是開玩笑,有的是認真的
身分血統的原罪,對我來說其實還蠻有趣的,所謂"被迫害感"應該是不存在的
小時候的外省人的確有優越感,字正腔圓的國語,小孩子不會掩飾驕傲,所以風水輪流轉
現在不輪轉的台語也成了某種弱勢喔,可是你問我會委屈嗎?不會呀
因為語言只是溝通工具,心胸開闊才是王道~~
跟樓上一樣也扯遠了,呵呵



版主回覆:(04/10/2009 03:58:50 PM)


哈哈,是比海獅強呀~不會有雷,別擔心,這年頭一扯到什麼人不人的,就寫不下去了。都中了政治毒,恨呀!

年輕時候看顏元叔和龍應台的文章,一句一個中國人,好像覺得只有我們才是中國人,對岸都叫共匪,不然就是大陸人。

後來在美國,遇到許多真正的中國人,他們希望我不要用大陸人這三個字,他們覺得這三個字聽起來很落伍。我當時真的愣住了,我說我爸一輩子都說他是大陸人,也沒有覺得落伍過,怎麼到了你們這群人身上,大陸人就落伍了?於是,中國人讓給了他們,我就成了台灣人了。

呵呵~當時大陸人在美國和今日相比不算多,大家都這麼叫,他們也很客氣,就連張愛玲在美國也這麼叫吧。不過張愛玲心中也稱自己是大陸人,這和我父親、姑媽一樣,他們也常說,我們大陸人怎樣怎樣...。但如今中國強了,當然用中國這兩個字,他們覺得比較有面子。

自然,看了張愛玲的小說,談到這一段,我想到我那死去的老爸,他們上一代人真是可憐,只能自娛的說,比海獅強,真是苦笑,當年在國外,外國人瞧不起,也只能眼淚往肚子裡吞。

我自小就是個中國人,直到近年,才被硬分出政治上是台灣人和歷史文化上是中國人這兩塊不一樣的人差別,分明是要A人家的國寶。我就當我爸也偶爾改口說他是江蘇人一樣,不去想太多了。(是不是你說的心胸寬大啊,呵呵~)不管中國也好,台灣也罷,出去國外丟人的事,大家都幹,這是真的,寫這文章,就是這用意。兩邊人馬,看似不同,在日本人看來,卻是一樣的。

江蘇人沒有卷舌不卷舌音的分別,我自小就不會分這兩組音,反而我從小在一起的本省同學,老糾正我這外省人發音。

說真的,我因為住台北,又唸大安區的仁愛國小,我們班上即便是本省人,每個國語都比標準的,從來沒有哪個人有腔的問題。不騙你,這樣的環境下,真的沒有本省外省之分。同學這麼多年了,如今在一起也還是一樣感情很好。也沒人想到了這年紀還為了政黨搞認同分化的問題,一定要講幾句不輪轉的台語才叫台灣人。

看來我也扯遠了~





  • 留言者: Tina
  • Email:
  • 網址: http://dream123.pixnet.net/blog
  • 日期: 2009-04-10 15:16:55
終於等到了, 哈哈!真妙的一篇文章, 從肯德雞的明太子花枝卷, 再看到日本的烤明太子飯團,害我情不自禁開始流口水囉...(呵呵, 没辦法, 我偏愛美食啦)

最後文筆一轉而下, 直達國父紀念館的儀隊, 及"海獅"的隱喻, 真是寫來輕鬆中, 卻又帶著那點究竟是驕傲還是感傷啊...

我同意你文中提到日本人的文化, 酒後的確是"有禮無體"! 但老實說我還真喜歡他們正常時候的非常"有禮"文化呢, 總比有些國內精品專櫃, 香港的勢利眼的對待好多了, 我每次去日本玩, 總覺得他們的服務,絕對不會因穿著, 種族或性別而打折扣, 對待外國人更是熱誠親切!

我想不管他們是裝的也好, 內心究竟是真是假, 在日本觀光總是讓人感受到倍受禮遇, 比起那種從頭盯到腳的某些眼光, 實在是好太多了...

晚安, 願週末假期愉快!


版主回覆:(04/10/2009 02:54:12 PM)


這樣的文章結構安排你還習慣嗎?有時一下子想到了太多的事,不想放棄哪一塊時,就把它們裁的漂漂亮亮再放進一個盒子裡。就成了這個樣子。

不過這兩三件事,是有些關連的,只是用一趟日本之旅和去吃肯德基兩個一大一小的故事包裝和串接。如接的不好,就請多包涵了。呵呵~

當然是感傷啊,最後看到這麼多中國觀光客時,是感傷的,特別是他們很興奮,有點像小孩子第一次去遠足的樣子。熬了五十年,被外國人瞧不起,終於有一天,他們真的出國觀光了,不再是出國打工當洗盤工或演高極海獅。我在日本、香港、美國都遇到過許多中國團,只是台灣開放的比較晚,這一次,全球經融海嘯,消費下降,他們安排這時擴大開放來台觀光是存著善意,就像當年2003香港股市低彌時,中國也開放陸客旅遊,之後帶動了香港經濟。我看的很清楚背後的動機,真的是謝謝他們的。對世上所有的人種,不管是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印度人、美國人我都給予相同的尊敬,不會有驕傲之心的。

當年在美國認識許多中國朋友,都是跳機留在美國,和早期台灣人一樣,大家都是中國人,所遭遇的故事都相同。大陸人如今大舉出國,就像台灣90年開放觀光一樣,在日本人看來,鬧的笑話都相同,驚人的消費力也相同,所以他們也很清楚,服務的就是錢,不是什麼人的問題,這樣的心態是正確的。有一天,或許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實力強了,也會有越南人、印尼人、泰國人來台觀光,請問我們只是賺錢,有什麼好覺得別人不懂禮儀的。日本,只是比我們早經歷,台灣也會習慣的。

台灣富的早,一開始是覺得中國人有點老土。但這不是結束,這只是開始。最終會怎樣也不知。

祝你週末愉快~快去吃點東西吧~呵呵





  • 留言者: Tina
  • Email:
  • 網址: http://dream123.pixnet.net/blog
  • 日期: 2009-04-11 14:58:09
晚安!
不好意思,寫的很棒呢, 只是我對吃很感興趣,比較敏感怕談到政治啦 呵呵...

其實你提到, 台灣人覺得中國人覺得老土, 但早在幾年前, 台灣人剛開放到中國, 不是一樣也被他們說像"暴發戶", 穿金戴銀的...
其實, 只要以平常心去看待, 不用去刻意放大, 這只是一個國家經濟開放時的必然現象呢! (哈哈...不小心又談國事啦...)

對了, 今天去華山創意文化園區逛, 看到一隻創作的牛的模樣在雜耍, 我腦海中出現的竟是你提到的"海獅"ㄟ, 我有拍喔, 分享給你...

晚安, 願好夢!!!

版主回覆:(04/11/2009 01:34:36 AM)


午安!

我剛去中國時,是去了深圳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龍華",那是後來鴻海"富士康"的深圳總部。

我以為中國就是如此,如同三十年前的台灣鄉下。連柏油路和路燈都沒有,工寮都是竹子搭的。蓋房子的工人,還在平台上彎鋼筋。那大約是1998年左右。

我問廠裡的老幹部,為什麼老董會選在這麼鳥的地方,他回答也很妙,他說老董第一次來的時候是1991年,那時連路都沒有,一片稻田,老董覺得回到民國55年嘉義開廠那時的樣子,他覺得他的人生,好像在這梩可以重來一次,而當時的台灣,他已走到一個瓶頸了。就這樣,一整條路都是老董開的,同當年嘉義沒有兩樣,冬天農閒時就把附近幾個村的農人招來生產,出完貨,春天農人又回去田裡工作了。

1998年,龍華已招不到本地工人了,因為中國的快速成長,本地的農人已成了小資本家,和老董平起平坐,也成為老董的衛星生產鏈供應商。而工人則往更內陸的四川、湖南一帶招攬,那些地方還有田,農人冬天閒下來時,仍想找些零工補貼生活。

這是1998年我所記得的往事,前兩年,聽說,龍華本地的一個工廠的配合廠,當年農民打工仔老板成為小資本家後,如今彷效台灣民國65年左右,將自己下一代送往美國。再過十年,他受美國教育的孩子回來後,就會用更先進的方式管理並徹底脫離了農民的身份和窮酸。

我的人生有了這樣一個經驗,請問我還能笑說中國人土嗎?土不過是一時的。倒是台灣應該向日本歐美學習,當年亞洲四小龍搶走了他們的生意之後,他們如何轉變他們的產業結構。如何面對險峻的世界競爭。要知道,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比較利益。差一分錢,長期合作的客人就可能離開我們,不用怪他們無情,因為他們也有生存的壓力。

唉~又扯遠了。







  • 留言者: luckymiffy
  • Email:
  • 網址: http://luckymiffy.pixnet.net/blog
  • 日期: 2009-04-12 15:18:14
威廉大哥,
終於看到新文章了,總算小妹我可以被薰陶薰陶。張愛玲的「小團圓」是一如往常,讀完會有莫名的悲哀,還是如書名般可愛圓滿?我的櫃子裡有十本她的書,是親人在資源回收時撿到的,全都很新。在台南時晚上都有閱讀的習慣,但是讀完兩本時,卻覺得自己好像很容易感
傷。好像這書得了潛在的憂鬱症!於是另外七本到現在還沒有去碰XD

對於假裝自己是當地人這事兒,嘿嘿,您有像啦,不過我在泰國很少遇到台灣人呢,很難假仙一下。心態上我是比較膚淺的,我不想殺價~~ 也不想被抬價~ 於是我也不講話,就自然而然被當成在地人了。(不過大部分的情況是,我問完價格後,還是要在心裡默數泰文老半天,有時候還聽不懂對方口音,只好再用英文溝通一遍)
好累!來去睡了 ^ ^

版主回覆:(04/13/2009 08:02:25 AM)


張的文筆很特別,語法和文字都有著江南上海一帶特有的口音,很通俗很白話,但那是就當時而言,對照今日已算沒有那麼的白話了。

她承襲了曹雪芹的文筆和對人物描寫的風格,故事人物的人生也充滿著諷刺和嘲諷。他的形容詞和比喻都很棒,一針見血,有時也一句話就讓人讀都明白他想說什麼。但又不用寫的那麼白,總還要有點生活的體驗和想像力才能大呼過癮。

小團圓,當然不是什麼快樂頌,但卻是張,探索自我情感並檢視過去的一本小說,喜歡張的人,當然視為珍寶。在其中可更了解一些張的私密。讀者可更親近於自己所崇拜的作者那麼一點神秘的內心連結。但因為這是一本被要求銷毀的小說,因此並沒有修改完。有些地方讀來並不順。但卻是不折不扣作者第一心境下產生的文字,更直接,更真實。有些文字更有一種沒有修飾的美感。

只能說,張曾經渴望過這一份愛情,而最後在一部二十年前的電影為背景的夢境中和那位十年前愛慕的人團圓了。她醒來快樂了很久很久。






  • 留言者: ifa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4-13 18:40:33
在美國若是有人問我是哪裡人,我會說我是台灣人(然後有些中國來的同學就會盯著我看一眼,聳聳肩,說「不談政治」)。但是如果是說中文的人問我是不是中國人,我會以表情告訴對方不是,但是嘴巴只會說:我是台灣來的。微妙的分別,可能是前者是我自己「自認為」是什麼人,而後者則是我不願將自己因為國籍或政治想法的原因跟其他人切斷(硬是要說「我不是中國人,我是台灣人。」我覺得很給中國人難堪,所以算是給人家留點顏面)。但是,假如外國人說到「中國如何如何」時,我絕對會聳聳肩表明我不是中國人的,既然我護照上不是中國,不管人家是美言惡言都不與我相干。(討論中國較為古老的文化就是另一回事了,反正知識文化這種東西是不分國籍的。)

國族認同這種事,總是會經歷「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些階段。一出國,跟其他國家的人在一起,才會發現自己的國族認同在哪裡,因為發現自己與他者的不同但與自己家鄉的人類似。可是久而久之,就會覺得其實沒有國族認同這回事,「世界公民」之說就是這個階段,混在日本人或美國人當中久了,回頭看自己家鄉的人,會覺得自己既像其他國家的人又像自己家鄉的人。但是跨過了這個階段,對於自己的國族認同應該有新的詮釋,以我來說,台灣的歷史文化環境塑造了我的行為與思考模式,這是特有的,世界公民終究只是烏托邦的想法,以為自己跟其他國家的人沒兩樣其實多半只是表面的幻象。但是,人都會成長、會超脫原有文化塑造的自己,而這時,與其說是這個國族來界定我們,不如說我們應該來界定這個國族。究竟是「很有禮的民族」、「比海獅強的民族」還是什麼其他的,我覺得這是身為台灣人一個有趣的地方,因為這個國族還沒有被界定,所以我們還有機會可以自己界定。

我很欣賞中國的文化(當然我也欣賞其他的文化),有時候覺得不太舒服的,只是中國這個帝國總是把接納中國文化的人都當作是它的子民,然後又在儒家思想薰陶下不自覺地想宰制這些「子民」。若是中國願意把自己的文化當作是全世界人類的遺產,以其文化與人為友而非與人為敵,並且尊重其他較為弱勢的文化(而非瞧不起),我想整個東亞文化圈的人應該會更尊重中國這個帝國。就像台灣的故宮,若我們可以朝「管理者」、「研究者」邁進,自能免去他人以「佔有者」的眼光看待。畢竟,若是沒有台灣,這些珍貴的文物在文化大革命時下場為何實在是難以想像。(威廉,其實我有想過若是同新加坡一樣以英文為主,台灣的競爭力會在十年內增強,我之所以放棄這個想法,是基於股票逢低買進的策略,中文的競爭力目前甚弱,若台灣在中文世界默默耕耘,將來回報必勝過轉向英文。在複雜的國族問題上,與其往歷史看,我選擇的是往未來看。同文同種不足為憑,胼手胝足是為了開拓自己家園而非為帝國開疆闢土。)

之前去日本時,當地朋友幫我們訂溫泉旅社,正如你說的,泡溫泉吃懷石料理,真的很愜意。只是我口味較粗,懷石料理吃個一兩餐即可,還是比較愛一般日本小店當中簡單的料理 ^^

版主回覆:(04/13/2009 08:05:37 AM)


先聲明,以下是個人和好友ifan的格子上聊天,無關台灣人和中國人問題,也無關政黨政治,純和好朋友交換心得,如看倌政黨傾向強烈,對文詞中得罪之處,請海量包含一笑置之。如欲留言指教,本人虛心接受,但不便加入解說或回應。請見諒~

噯唉哎~是我自己起的頭,這話題,還硬是得聊下去,不過你這篇留言寫的犀利,也表示你近日比較有空了喲,呵呵~

「...不願將自己因為國籍或政治想法的原因跟其他人切斷...」這是較現實的考量,我能了解。這如同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處境。我們迫於中國的封鎖和強權,主權無法伸張,只有用一些模稜的方法存在於國際現勢之中,但我認為這是基極的,這已經給了自己當下最佳的選擇了,總比起完全孤絕於國際之外要好。看看北韓、古巴、利比亞.....很多比我們大的國家,卻沒有國際資源和邦交,完全被另一個不是中國外的強權封鎖(呵呵,你知道我說的是哪國),這叫國際現勢,我們說的國際和地球村,可能還要再加油一下哦。呵呵~

當國外開始青一色,一片都是大陸留學生後,台灣學生就陷入被中國人包圍的困窘。早年留學所沒有的問題,當年台灣學生多,看到少數大陸同學,或許大家比較能搭起同是中國人這種友誼的橋樑彼此對待。那時覺得大家還滿熱情的,也不會不談政治,反正大家活在一個差不多的環境裡,大家都會罵自己政府的無能腐敗,我能理解那是基於希望中國人更好的目的,前題是只能自己罵,但不能別人罵。呵呵~

但這一點點的微妙,已隱約說明,大家其實還是來自兩個不同的主體意識,只是較不明顯,並且沒有去正視他(反正當時台灣人多,說話大聲,中國人也辯不過),大家心中所認同的價值是,大家都是中國人,不被外國人欺負才是真的,也真的很希望有一天他們能來台灣玩一玩,那是單純人和人之間好客的想法,很單純,也很美好。

Party 大家都在一起,大陸人口才好,那時對岸多半是北大、清大、交大出來的,都有政治背景和來頭,萬中選一的佼佼者,公費生。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中國,並不一定是中國的全貌。因為不了解對岸,也常問起一些中國的事,因為溝通,也比較能聽到真心話。

這幾年慢慢變了,中國強了,留學生多了,公費生、自費生都有,民族主義,也隨著經濟實力漸漸抬頭。而反觀台灣,經90年代到2000民進黨執政,台灣主體意識發酵。於是來自兩個不同國家的強烈意識碰撞了,外省人出國的也進入第三代,算不上是真外省人,只能說是政治原罪上的外省人,而土生土長的台灣清代河洛移民就更不用說了。

台灣因在國際上的弱勢(資源和人數上),於是那種龐大中國流學生的壓迫感和反感就更重了。這也不是台灣,全世界對於中國的掘起,都有著龐大的壓力。我們只是弄不清楚這個遊戲中,我們到底算那邊。就像看一場球賽,卻沒有支持的對伍,那不是去陪看人加油歡呼。但別笑,台灣如今就是這個狀況,這點和新加坡、香港人或東南亞的華人心態上又不同了,他們可是很清楚要為那一邊加油。

在國外留學,大陸學生好歹還是知識份子,大家都能夠以基本之禮儀相待,不談政治。更有甚者,敢勇於批判自己國家政治失當之處。

如果換成在大陸工作或求學,可能沒有辦法「不談政治」,越鄉下的地方教育越落後的地方談的越兇。大家被政治教育成只有一種聲音,一個標準,以人多的方式壓倒另一群人,然後成為另一種意識上的迫害和恐怖。但主張的人和談論的人永遠不覺得這是一種壓迫。而少數的那一群人,在精神上是能感到迫害的存在,但卻也沒有辦法。

這種精神上的宰制,甚至肉身行動的宰制,並不來自儒家,也不是中國的專利,所有強人政治和專治政治下所共有的現像。當年的納粹、日本的軍閥帝國時代、文化大革命、白色恐怖、強迫說國語、排外省、愛台灣運動都是,其實是一群人,亦或某一個人,透過政治和國家的機器,宰制思想不同者,至於相同者,不但沒有壓迫感,還覺得另一群人,是充滿奴性和罪性,然後更加以心安理得的迫害。往往一句口號,就可掩飾所有的過錯。

這樣的事,每個政黨和其支持及追隨者,天天都在做。諷刺的是,當年在台灣搭小黃,那些長年受地下電台洗禮的司機,不曾讓我有自稱為中國人的機會。後來去了上海,同樣還是那一群中下階層的工人,亦沒有給我稱自己是台灣人的自由。於是我想起我20歲時,一位長輩改變我一生的一句話,「這個世界,富人玩弄窮人(指經濟上),有知識的玩弄沒有知識的。(指政治上)」我不一定能富,但至少我可以有知識不被某些人玩弄。

(對不起,以下容我成為文化上的中國人,不然很難下筆)

中國漢代以後就是儒家思想為主,但並不是儒家宰制中國,魏晉佛道盛行、漢初亦推黃老,這都是中國人古老的價值。中國一直融入不同民族,靠的不是船堅砲利,宋代的積弱,卻能融合了北方的契單、女真、蒙古、西夏,成為中華文化上最燦爛的時期;清人入關,亦融於漢民族之文化中,靠得不是武力。因為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這個看來沒用的軟思想,卻是民族融合的致命武器,反而不霸權。中國以霸權為主的朝代,秦、元都很短。而三國之中的曹操,因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受到各諸候的討閥。中國人同情弱者,有濟弱扶傾的民族性,是來自於儒家精神「仁」的完美表現,表現的不好,和懦弱的腐儒一般,表現的好,也可以是像文天祥寫出正氣歌一般的凜然。

儒家要的不是一種宰制,而是一種以天、地、仁為出發點的天下為公思想,是要有才德的人來照顧百姓蒼生,所以較為重情禮而輕法治,所以孔子有「男女授受不親」但「嫂溺援之以手」的說法,因不同情況,不同標準,效率自然也不高,但比較人性。我猜想這多半參雜著釋、道的思想。表面上古代中國政府是中央集權,其實中央政府往往有權無實。這和古代日本幕府、西方封建社會相比。日本和西方在管理和效率和執行上,是更實質的極權。而西方如今以全盤進入民主,勢必這條路,在未來也是東方各國要走的路,只是怎麼走,何時走的問題了。

中國以農立國,重農抑商,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均富思想,是希望大家都能有口飯吃,大家都能有生存的機會,並不腐敗,但就像實驗室中靜態平衡的物理現像,當有外力介入時,這樣的平衡就不存在了。

西方工業革命後,過剩的生產,打破中國的太平美夢。也等於打破東方思想儒、釋、道不實際的想法(中國有點像早期台灣原住民和印地安人一樣,想永世過著太平的日子,而西方人的入侵有點像漢人和英國人的移墾),為了得到經濟上的利益而不擇手段。(這段說起來,我有點像是台灣原住民,呵呵~,這也看到另一個很難切割的地方)

亞洲近代史,中國、印度及亞洲各國都成為西方國家生產和銷費的市場。造就了今日西方的富裕,試想,當亞洲、美洲一片空白時的兩三百年前,西方人已經不停的開採亞洲的資源,東印度公司以商業行為,將這賺取的價差和白銀送入歐洲(當年沒有美元、歐元外匯,一切都以白銀計價、黃金為外匯的基本單位,所以滿清割地賠款賠的都是白銀。)西方有了豐厚的經濟實力才得以發展教育、醫療及文化。這些進步不是偶然的,這是歷史的命運,如同出生不幸家庭的孩子,沒有選擇,所以也不用悲嘆。當然,如果沒有這一段,台灣自然一直屬於大清,也不會發生如今這樣歷史主權未定論的事件。

這也不是西方人的錯,西方社會當時並沒有雙贏想法,一切以剝削為主,也演生出後來的共產主義興起最後反噬西方社會,並發生兩次世界大戰。

近年來,民主思想抬頭,全世界漸漸著重平等、互惠,所以中日戰爭後,老蔣沒叫日本人賠錢,這種以德報怨的想法是崇高的。而東方中國和印度,和一些過去的弱小國家,卻不再相信儒家或釋家以德服人或輪回因果,那套消極的說法,因為這一次被西方國家修理得很慘,陰影一直揮不去,想變成不受人欺侮卻不是自己說得算,也要真有實力才行,因而積極加入軍備競賽之中。沒有軍備,就只能像中東國家,不但買人家的武器打自家人,隨時還會被人說拋棄就拋棄。台灣在70年代不是也遇過一次?我們是運氣好,活到現在,越南就只有等著北越的入侵了。

我覺得當下的中國政府早就不行儒家思想,而信奉西方的霸權主義,反而台灣的民間文化上,承襲了固有儒家的想法,才有今日的民主和多元社會。儒家的終極目標「平天下」是「天下太平」的意思,不是宰制天下。我很推崇台灣傳承了中國故有文化中真、善、美的一面。

對了,我不讚成管理者、研究者的說法,也不讚成如果沒有的話....,那都是假設性的說法,不如說不用在中日戰爭中辛苦運到重慶,讓日本人和全世界人當管理者、研究者更痛快。試想當年搬走到台灣的初衷是什麼?多少珍惜文化的人為這件事犧牲。目的是為了中國後代子孫,能保有祖先的文物。如果我們都不是中國人了,那不就和西方當年的強佔和偷竊一樣,這勢必是禍不是福,中國強大了,也最終成為爭端和藉口。我相信,台灣有一天真要獨立,這件事不會這樣解決的。一定會是雙方談判的項目。

說到日本的小店,我倒也吃了不少。也有居酒屋、日本拉麵和下午茶的回憶,改天再分享分享好了。^^





  • 留言者: Tina
  • Email:
  • 網址: http://dream123.pixnet.net/blog
  • 日期: 2009-04-15 10:17:18
Dear William,

晚安!!!呵呵, 又是我!!!

不會說台語的我, 老實說到現在都還很吃虧, 但没辦法, 就是學不來啊!(說的非常差) 我也是從小被歸在"外省一族", 真是可憐!

好了, 管它政黨及地域, 國家與種族, 大家都是中國人啊, 大家都要好好爭氣, 四海更是一家人呢!!!

看了精彩的"海獅", 不小心瞄到你樓上的回答, 日本小吃的回憶啊, 想到又垂涎三尺, 我還蠻喜歡去居酒屋吃小吃, 比較不拘束...喜歡點一堆, 看了也開心! 最愛最愛北海道街上的現烤大蛤蜊, 念念不忘多汁又鮮美的好滋味!

p.s. 恭喜你, 你太厲害了, 不到一個月就搬家完成了,
這樣有效率及神速的烏龜, 兔子們一定會被嚇暈...@@ 開玩笑的喔!

祝福順心如意~~

版主回覆:(04/16/2009 01:00:12 AM)


Dear Tina,

晚安,一天又過了,真快,昨晚去朋友那,回來好像就又感冒了。最近不知是怎麼了,身體似乎一直很差。

你和我一樣,芋頭蕃薯。從小我媽叫我學台語,我都不學,我舅也叫我學,我覺得用不上。後來去了屏東下部隊後,才發現,這個世界,除了台北,好像社會各階層講台語比較普遍。於是就開始惡補,亂講一通。一開始大家都笑我,後來慢慢有人說我說的台語有客家腔,卻不笑我了。

我看到馬英九說台語,就和我當年很像,如今我比他好多了。很想笑他,其實是笑他可愛。但執政之後,他好像說的機會又少了,只有當年Long Stay,他說的勤些。台北沒有這麼好的台語環境。人家明明對你說國語,如果一定要回台語,也沒有那必要。反而有點假,有點心虛的感覺。

日本的冷麵,很有味道,我很愛,雖然單調的沾醬油和哇沙米。卻有說不出的口感,我在淺草橋吃的一間百年的老店吃淺草今半。比起日本的拉麵,我更愛冷麵。

在九洲的居酒屋,吃過馬肉刺身,也是台前師傅要我吃的,說不出來感覺,很可怕,心都快跳出來了,但不吃又不好意思,人家都弄上來了。所以吃完,也沒記得是什麼味道。有點像牛肉吧。還有,之前在台灣都不敢吃海膽,覺得腥,但在日本東北,吃到時,是活的海膽,刺會動,用小湯匙挖出黃黃的海膽肉,卻是一點也不腥,並且是甜的,我就放心的吃了,老板也很高興。烤大蛤蜊也是在東北吃的,真的很大,被蛤蜊嚇到了,磁黑色的陶盤,下方鋪了一層雪白的鹽,美的我都不敢碰它了,多汁又鮮美,深怕一不小心就碰灑了。

如今在搬相本,用Windows Live 影像中心搬很快。但此刻我才知道我的相本有那麼多。

祝福








  • 留言者: ifa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4-16 02:42:09
不好意思,因為威廉兄講得精闢,忍不住想繼續廢言幾句。

同意你對故宮的論點。對故宮文物的態度,確實大大考驗我等文人如何看待自己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批評其文化(比如說儒家的一些想法)絕對不等於否定自己與該文化的關係,政治上的切割亦不等於文化上的切割,台灣政府對故宮文物的欣賞與致力保存是毋須質疑的。我對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台灣的歷史瞭解甚少,不過我相信,若當年決定運送來台灣的人知道台灣有一天不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關係,他們應該不會把文物運來台灣,也許會交給當年是盟友的美國保管。所以,若是以「保管者」的角度來思考(即使台灣「回歸」中國,台灣的故宮文物勢必還是回送回北京的,所以不管台灣是統是獨,我想我們終究只能以「保管者」自居),如何面對「託管者」與「索取者」不同的情境?假如當年是美國保管,我想即使拖拖拉拉,為了兩國外交關係,他們終究把故宮文物會送回北京。然而,這個舉動終究是因為有利於「外交關係」。若是台灣今日雙手奉上故宮文物,不說可能要背負文物保管不當(交付的人不是託管者,萬一這交付者無法好好保管誰該負責?),也不會有什麼外交利益,所以,也許就像台灣的主權狀況一樣,還是以拖待變吧。

以前去中國新疆時,也確實如威廉兄所言,那裡的中老年人,對「國族」的想法真是「堅若磐石」,讓我之後對於去中國接觸「漢族」人退避三舍。

「基於希望中國人更好的目的,前題是只能自己罵,但不能別人罵。」這種心態在中國人當中確實是非常普遍。也因為中國強大的關係,我才有機會猶如照鏡子般看到自己。我認為,這種心態就是一個民族無法進步、心胸無法開拓的一種非理性行為。若自己沒有不好,為什麼要罵?若自己有做不好的地方,為什麼要怕別人罵?說到底,就是愛面子。就我看來,假如別人罵的好,反而要感謝別人願意關心我們才是。

中國地大物博,尤其是整個江南在過去的年代都是以農為本。然而,台灣因為是島國,必須以商立國,在闡釋古聖先賢的話語上,既必須考慮時代改變,亦必須考慮社會環境的不同,需要更多智慧,仁義仁義,究竟如何為仁、如何為義,實在是相當困難的題目啊。這是後話。最近正在看一位香港奇人的漫畫,其對中國歷史的見解讓我相當拜服。待我複習一遍再寫讀後感言。不過先在此分享一件軼事,那位作者在日文版上市之後收到許多日本讀者來信,其中有一封信寫道:「很難得看到外國人畫三國的故事。」我能想像作者無奈的笑臉(他是徹頭徹尾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香港人)。

版主回覆:(04/17/2009 12:11:15 AM)


謝謝你的補充^^,寫的很清楚也很好。我能了解你所說的批評不等於否定,和托管者的定義,並同意你,請放心。
新疆、西藏一直是民族情緒較為複雜之處,我也去過。其實當地的漢人是於文化大革命時代,和蘇聯關係緊張後,中國有計畫的由四川移民去的。一是為了防範外國勢力介人,一是因為冷戰期間,兩邊都有核武攻擊的可能性,中國採取人口分散政策。
中國由甘肅往新疆,是過去核武今日航太的發展重鎮。所以漢人在當地也漸漸形成一股勢力。在甘肅還好,回漢自古在此交流,多半能通婚,雖然宗教及文化不同,但漢化很深。但進入新疆後,就有異域的感覺。中日戰爭時期,新疆是軍閥的局面,並沒有真正受到戰火下的國民政府所管轄,當然,過去漢人也只有在較強盛的朝代設有管轄與節度,但還是一種地方自治與藩鎮割據的狀況。自古這裡的民族和漢人通商,漢人無法真正征伐或消滅這些民族,因漢人以天朝自居,只要你承服,成為中國的藩屬,就給你一切的好處,通商、通婚,絲綢布匹、藥材、....都沒有問題。因為這些國家都是內陸國,往中亞走只有一片沙漠,所以和中國貿易是除了放牧之外,另一種經濟的來源。因人口少,在元朝之前,為了繁增族群,也有將自己妻子陪客人過夜的異域風俗,使血統不致於太近。後來元朝統治下癈除了這種習俗。這些邊疆民族,一直是中國歷史上的舊外患,中國以農立國,碰上天災人禍之時,就會改朝換代。這轉換之際,就是這些民族進犯之時。中國政治一安定下來,又和他們為持友好,邊患又平息了。比較有野心的中國帝王,都不甘受這些屈辱,在國力強大之時,都希望能平定這些邊患。但平定之後,漢回文化習俗不能相容,還是要讓對方自治。清代對待台灣原住民(生番,高山原住民)亦採相同的方式,設土牛溝,漢番各不越界。設漢學堂,教化番人,設交易市場,平等漢番交易往來。這一套,中國人用了幾千年。於是這民族就一直向外擴張。如今中國的西南,在宋代為大理,明代入中國版圖漢化已深,幾乎今日去雲康一帶,沒有異族的感覺,苗疆一帶少數民族,對國族認同上,和新疆(藏族)少數民族(回族)呈現非常強烈差異,我的觀察,主要西南一帶少數民族也使用漢字,而西藏和新疆則不僅語言不同,連文字都不一樣。
中國近代疆域,是有國防安全考量,近代西方人,在國防上希望蒙古、新疆、西藏、台灣都能獨立。如此可以對中國形成外圍封鎖,這樣中國就大約維持在宋代的版圖。國防上也無險可守。所以中國極力抵抗和維持這國防優勢的疆域,這樣的維持,也駐守大量的軍隊,造成更多的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的衝突。其實世界各國,表面上邦交,私下卻是互挖牆角的。美國有種族台面下的問題,中國也是有的。中國希望爭取更多的時間,來改善經濟,才有能力改善和鄰近少數民族的關係。中國有一套自己的劇本,民主、民權、民生這樣的順序,他是倒著走的。中國如果沒法在經濟上改善,談民主也沒用,因為文盲和族群兩大問題,很容易受到操弄,必竟政客彰顯的是個,人不是政黨和國家,沒有受到良好教育和判斷的人民,只會淪為打擊政敵的工具。經濟改善了,才有能力改善教育醫療,人民受了好的教育,才有能力走西方式的民主,而不是東方式一片貧窮中的街頭民主,人民少了反省批判和監督的能力,這樣國家容易走入腐敗之路,如早年菲律賓一般。人均所得不夠,也只會幫助少數人買票更容易,如此不管誰執政,有利的都不會是人民,所以國民年均所得和人民平均教育程度,我推估,會是中國未來開放民主的指標。

台灣當年。早期表面說是民主,但人均不到時,那種一黨式的民主,村里長叫大家都去投票,但只有一個指定人選,只能說是假民主(如今中國大陸的基層村里長就是這樣選的)。但人均及教育水準到了,民主化的過程就水到渠成,容易了,台灣韓國都一樣,如今的泰國還在掙扎之中。

要瓦解極權,只有從極權內部產生質的改變,很難由外在的力量。今日的北韓,誰都對它沒辦法。但教育經濟改變了,人就會爭取更多的自由和民主。這種朝流一產生,就很難擋住。至今北韓不願開放,甚至怕接受國際援助,就如同當年中國一樣,怕的就是人心思變。人心中,種會有自已的「道理」。一個時代一個時代,想法總是在改變的。

「政府不好只能自己人罵」當然這是一種好面子的行為,也是人性的部份,台灣兩黨也都如此。但比較有趣是為何中國人比較普遍,大概是自卑心和好面子吧?本能的防衛自己?不知道了?不過說來一笑置之。大家都一樣,也不諱言,罵的也不一定是真對,有時學生多半會比較情緒一點,對時政多所批判,這不是壞事,就像龍應台年輕時我們都讀他的書,但後來她當了官又怎樣,不是一樣被國人罵?有些事,也不一定真正在執行上是和想的一樣。不然每次只要換人執政,不就所有問題都沒了嗎?

一個國家發展,越是多元的民族,越是有更多不同族群的利益在其中,越是影響決策,但民主時代真正的多數,也不一定能被少數所服從。國家的方向和發展,的確要有智慧和仁義。即不能犧牲少數(仁義),又要顧到多數人的福祉(智慧)。很難,也考驗著誰是好的領導者。

不過在民主政治中的多數,並不是一層不變的,那麼當多數被改變時,是不是表示政治和福祉也要跟著變?看來是要的?不然多數選你幹什麼?那這仁義又如何把持呢?真是難啊!所以歐巴馬當選了,也表示美國在許多原本布希時代所承諾的事必然要改變了。

台灣和中國,都因世界潮流而轉變中,如今因為國際分工,中國如堅持以農立國,對全世界來說邊際效益會很低,如同一個會打字的人你叫他寫字,而一個會寫字的人你叫他打字一樣。所以包含日本、韓國在百年前都是以農立國,如今都轉變了。到了近代,全世界思想交流並進入世界分工的生產消費鏈中,儒家那套大家有飯吃是不管用也無法用了。

而因農業技術的提昇,過去中國農業生產這種角色,多半被東南亞所取代,但中國和台灣,也不一定是完全把農業放棄,美國至今雖是世界工業大國,但美國的大豆和小麥出口一樣是世界第一(當然美國有領土和機械生產上的優勢)。日本也保有傳統的稻米生產,幾乎不進口稻米,進口也沒人買。

農地因稅收較少,土地成本低,土地所有權為私人,生產的產品達不到經濟規模和成本,就國家整體的經濟GDP成長來看,成為未利用資源,休耕時還要額外貼補。所以一直以來,政府地方財政開發都以土地開發為主(各政黨都相同);各開發中國家階是。

已開發國家多半已轉型,土地開發,反而不一定能帶來更多稅收。而轉向都市內土地的再開發(老舊翻新)。台灣是海洋國家,土地狹小,自然農業不一定是台灣的優勢,所以台灣以出口和貿易為主(這是有利於海洋國家的),但出口為主的貿易國家,語言政策就很重要,因為語言是貿易根本,所以向歐洲丹麥和荷蘭,國民教育中多半學習三種以上的語言。但貿易國有一缺點,就是人材要隨著生產和貿易的項目來變更,如早年陪養國貿。機械人材,後來有紡織及化工、再來有電子、軟體、IC設計。今日則陪養媒體、設計、美術人才。因為產業結構的轉變,這種教育人材的轉變也使得社會人材資源的排擠效應,人才分配並不平均,這和歐美大國的人才教育政策上有很大出入。也造成大家搶著唸熱門科系。

台灣過去以農立國,輸出以農產品為主,自清代以茶、染料、樟腦對中國出口,日治以甘蔗、木材、樟腦、煤礦和日本貿易,晚近70年代,因日本生產成本過高,台灣接軌世界生產鏈後,才改為輕工業產品輸出。近年則以電子稱霸全球。

台灣人一直因為世界的改變而改變。可說是很有彈性。但在另一方面消耗的無形資源卻是極高。這也是未來台灣發展要思考的。軟實力大家都在喊,如何提昇台灣的競爭力,方向是都知道,但要做很難。如同一個工廠,由生產為導向,改為設計品牌導向。這不是像前面十年二十年,只要買機器就能趕上。也考驗著台灣人在下一個五十年的國際競爭力。

對了,日本人很迷三國,我卻對日本戰國很有興趣,之前上班時,常拿來和日本客戶閒聊,當然我也喜歡中國自家的"三國"。李登輝叫陳水扁去看”德川家康"這套書,我當年聽了就去看了,一共53冊,看了三個月。看完後,整個人脫胎換骨,思想上,格局上都大了許多。

從日本的戰國也了解到日本人為何更看重三國的故事。日本戰國,約中國明朝,其幕府大名之間許多忠君思想,都和三國相似。三國成了日本戰國的活教材,而德川家康,機乎是另一個蜀漢,但卻是一個成功的蜀漢,每一步都不出差錯,才成就了後來的德川幕府。雖戰爭場面略小,但對人物描寫,卻更多人性。





  • 留言者: ifa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4-19 22:31:44
威廉兄真是一出手就知你走過的路比我吃過的飯還要多啊 ^^

你這樣一說,我也想要找德川家康來看了(只是總共53冊,實在不方便帶到國外看啊)。

「國民年均所得和人民平均教育程度,我推估,會是中國未來開放民主的指標。」這真是一語中的。所以我的猜想是,中國共產黨也不會太急於提升國民年均所得和人民平均教育程度吧。

對中國基於國防(其實還有能源以及礦藏甚至是水源)的考量死抓著新疆、西藏不放,我是很可以理解。只是,在這個年代,真的值得拿人命來換這些東西嗎?相比於中國的歷史來說,中國擁有吐番的時間非常短暫,真正佔領西域的時間也不長,在那些年代,其實大部分的時間這兩個地方的人都沒有給中國惹什麼麻煩。就像威廉兄說的,因為文化不同,往往征服之後還是要讓對方自治,這與讓其獨立然後有良好外交關係真的有那麼大的差別嗎?愛爾蘭獨立之後,其實在經濟上還是非常仰賴英國,就我看來,愛爾蘭的獨立對英國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損失,而且,與其要幫殖民地養軍隊,不如讓殖民地獨立自己養軍隊還充當原母國的國防屏障。

在西藏和新疆,最讓我覺得反胃的,是中國中央政府的政策,其政策可說是滅絕其地原來的人民以及文化,然後以漢人漢文化代之。其極權政府崇尚單一文化的心態著實令人恐懼(少數民族文化只是被政府拿去當觀光材消費而已)。

「台灣人一直因為世界的改變而改變。可說是很有彈性。但在另一方面消耗的無形資源卻是極高。」這句我真是非常同意。也許,在思考「競爭力」之前,還是應該先思考自己是什麼、希望世界往哪邊走,隨著風向起舞,不過是個屋頂上的風向雞。我們還是應該有志氣地、老老實實地從地基建起蓋一間能遮風避雨的房子才是。



版主回覆:(04/17/2009 12:18:08 AM)


對不起ifan,聊點別的^^,這篇文章我本沒有什麼政治上的目的,只不過是用張愛玲這話來苦笑中國人近代的處境和酸楚,並同情那一代中國人(外省人)的悲涼。

我的政治立場由藍轉綠再由綠轉藍(可能是你說的公雞風向球那一型的,呵呵~),不過我並不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至少我的心是很自由選擇我比較認同的價值那部份。但我卻很不喜歡和人討論政治和國族的問題,這一直是我格子的風格,不是不能,只是不想。

真實世界中,有太多朋友和我有曾經相同如今不同,或曾經不同如今相同的政治傾向,我們很好,我也不會說服他們,也不會反駁他們,只會小心的避開這些話題。但在這裡為了回應朋友,似乎使我一開始就不小心掉進這個我不願又不得不的動作。我只有被動的努力去談歷史上的中國,但最後主題還是會回到政治上的中國(中共)。因為中國在我眼中代表著歷史上的各朝各代,我不覺得如今這個政治實體能代表永久的中國,我也不想捍衛它,也不想批評分析它(批評分析只是一時的見,卻不一定能改變歷史恆常的定律)

多數好辯者(指我自己當下),本來一開始都是中立的,但後來卻不自覺的融入那個他所捍衛的辯方,所有的政論節目都相同。我想,在我還沒有成為那一方之前,停止這個話題,是明智的。這樣的討論有時不一定會改變對方,有時反而使對方更努力的捍衛。這樣對我來說,沒有意義,也不是我所願。就容我在此提出,之後我就不回這中國人台灣人的話題好嗎?

歷史的問題,就留給歷史來解決吧,政治的問題,就由政治解決。兩者錯雜的放在一起,就如同台灣目前的政治環境一般,消耗太多人民的情感了。我是一個連政治節目都不看的人,我一生中也沒有國族的問題,我對我的價值不來自父母,也不來自電視,更不來自那些有政治立場的學者。所以並非所有你所提出的問題我都是要辯駁或讚成的,我也不表示讚成或反對,我試著讓我的話和你的話沒有交集,但即使這樣還是會有一點碰撞。我很敏感,並在乎這樣一點點的感覺,所以,我才想,不如就討論到此吧?

我們只要清楚什麼時候自己是什麼人,至於別人一不一樣,不用再乎,這天下如大家想法都一樣,那就太可怕了。我只針對我所見、所讀、所聞的部份來教育我自己。如果因為才智疏淺無法正確回答吾友之問題。就請一笑置之,得罪之處,也就真心的說聲對不起。

謝謝你,祝福~






  • 留言者: ifa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4-19 22:36:18
「吃到時,是活的海膽,刺會動,用小湯匙挖出黃黃的海膽肉,卻是一點也不腥,並且是甜的。」

--看了真不知該覺得怕還是覺得羨慕呢。

以前去蘭嶼的時候,當地人下海抓到章魚,也是當場哇沙米吃掉。一個從小覺得海產腥的朋友從那次之後就不那麼排斥海產了。

版主回覆:(04/20/2009 05:29:04 AM)


這是一種飲食文化,其實也可以讓我們更從心裡學的角度檢視吃這件事。
現代人類中少數人,可能在飲食思想上很進步,有一些甚至成為素食主義者(不知你是不是)?
韓國人吃狗,日本人吃海豚和鯨魚,香港人吃貓,廣義的中國人沒有什麼不吃,(因為人太多了,什麼都有可能有人吃)。
其實吃什麼是噁心和怎樣吃是噁心,還是一種心裡認知的問題,有時是宗教上的戒律,也有因為口味上的不適應。如能刻服,就沒問題了。像我對海膽的不吃,還是來自於我怕腥,但如果不像我所預期的,就沒有什麼恐懼了。






  • 留言者: ifa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5-03 08:02:48
威廉兄不好意思啊, 我脾氣很古怪, 喜歡找想法不同的人談, 有時候又會故意跟人家抬槓. 說到底, 我真的只是對許多未知的事情好奇而已, 我並不認為我現在可以判斷對錯, 可能我的方法不好, 不過我只是想看看還有哪些我不知道的東西, 比如你之前說的故宮文物, 真的就是我之前沒有想到也沒有接觸過的, 我覺得很有意思.

對了, 看了你的文章之後, 到日本逛超市時倒真的買了幾包明太子的茶泡飯茶包, 之後試試味道如何 ^^

版主回覆:(04/20/2009 05:36:08 AM)


好說好說,不要緊,你並沒有惡意,只是我不想再討論這話題了。
你的明太子茶泡飯吃得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