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著北島的「智利筆記」時,我就不停的聆聽著這首 M.Ward 的歌曲 Post-War。
第一次是在同為五年級的格友"小愚"的格子中聽到,她寫了一篇名為「千山萬水」的網誌,描述她在法國唸書時,本有一次認識詩人北島的機會,但當時她20多歲,對詩人的錯覺是「窮困潦倒的讀書人」,因而拒絕了。
一邊讀著她寫著「北島」在「智利筆記」散文中片段的字句,一邊聽著這首歌。當時我就覺得M.Ward 的歌和北島的散文真的太搭了。後來還因此感性的發表留言。留言的最後,我寫道,
在失去回家的路後
記憶,交錯著現實流浪的異域
編織成一種渴望
當心中的渴望
落入這個世界最荒蕪的沙漠
北島寫的不是一個現實的景像
更多的是那心中無可救藥的失落和荒涼
記得曾讀過的一篇文章談到電影工業的初期,攝影本身,決定了觀眾心理的情境畫面,因為當時的電影,主要以默劇的方式來表現。後來有聲電影發明了,觀眾對故事劇情的情境畫面,不僅來自攝影,亦來自音樂。音樂成了電影成功與否的重要元素。
同樣,在布落格之中,人們不只是單純的讀一篇文章或看一幅照片,音樂早已悄悄的伴演著是否能和文字情境搭配的重要角色。
後來我買了北島的散文"青燈",也順便買了"M.Ward " 的 " Post-War " 專輯。這是一張很適合喝著小酒,抽著煙一個人安靜讀書時聽的音樂,在誠品書店,它被歸為"另類搖滾"其實不算,個人覺得曲風是一種帶著鄉村及藍調的味道。有著一種孤寂,但卻不悲傷,更多的感覺是一種無奈的蒼涼。 他的歌詞,亦寫得很詩意。在post - war 這首歌之中,感傷地寫出人們因著後戰時期的立場衝突而分裂,無法回復到之前的和睦。和台灣當前社會很相像。
CD包裝上的導聆寫的很好,可惜這種外包裝,通常很難完整的塞在CD內,因此不易保存下來。摘錄了其中一段導聆的精華如下:
繼承Tom Waits 的純綷美國鄉搖風情,M. Ward 這個不過三十出頭的俄勒岡州創作人,旋律間蘊含了John Fahey 草根吉他的雋永清爽, Grandaddy 的田園風情,Nick Drake 那般的閒逸惆悵,還有Devendra Banhart 簡約............不用電氣節拍搞花俏,也不需華美的弦樂催情。一把吉他就能鑽進最細微私密的情感領域,好似一道曙光打進懸浮塵埃的陰暗閣樓時,瀰漫著混合陽光、青草和模糊記憶的懷舊味道,些許溫暖,簡單,輕巧,卻一點也不單薄....( 本段引述於映象國際發行之M.Ward Post-War 封面導聆)
圖片: M. Ward (看不出這小子有這麼老成的嗓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