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台北松山菸廠創意園區

文字 & 繪畫 : William Wang
20111125 台北松山菸廠創意園區「鍋爐房」 (實景寫生) 15 x21 cm 160g 淡彩

小時候父親有個遠房的親戚姓盧,在松山菸廠上班,唸小學三年級時,曾經陪著父親來此拜會親戚,只記得進菸廠的一路上,兩旁樹木又高又密,像是進入森林一般。當時由忠孝東路韓國大使館旁進入園區,後來中韓斷交,沒人再提韓國大使館,當然也沒有人記得如今正在興建的大巨蛋,一部份曾是韓國大使館舊館的駐地,

紛擾多時的大巨蛋,最後還是決定興建,想進入松菸園區,現今要從忠孝東路,舊聯合報大樓旁的553巷入園。進菸廠的大路並不開放,如今有兩條小路,繞過生態池南北兩側。我把單車停在北側小路旁,徒步踩著小徑石板,映入眼簾是混濁的生態池水和池後方高聳的101及東區商業大樓。


20111125 忠孝東路553巷旁松山菸廠生態池

日治時期松山菸廠所在位置為興雅庄,清代興雅庄土地肥沃,舉目望去盡為阡陌良田為,為昔日台北松山望族林家產業,其後代子孫說當時由八德路中崙車站走到四獸山,所經之地階為林家所有。

日本人在1937年7月,(同年發生7月發生瀘溝橋事變),將松山鐵道機廠毗鄰的19公傾土地,興建為松山菸廠工業村,原本水田低漥的廠區基地,便利用人工水池開挖的泥土墊高,1940年松山菸廠完成時,共鑿三個人工池,和清代台北水利灌溉系統塯公圳相通,並同時兼任塯公圳的蓄水功能,其主要目的為廠區消防及民生用水,也是鍋爐間工業用水來源。當時所挖三個人工池呈L狀,坐落於廠區東南角的忠孝東路及聯合報大樓旁553巷轉角之間,近年北市東區發展,興建公賣局台北分局,國有財產局資料中心及刑事警察總局等,已將其中兩池填平。如今池水似乎與外界隔絕,並不流通。

製菸工業,需維持通風及乾燥,菸草、菸葉大量屯積於廠房及倉庫內,一旦失火,延燒迅速,不易撲滅,因此最怕火災。1944年10月12日,太平洋戰爭美軍轟炸台灣時期,偵查機誤將北側靠近鐵道倉庫區誤判為松山鐵道機場的修理工廠,原料倉庫及製品倉庫不幸中彈,廠內菸草悶燒30天,當時消防池不知是否派上用場。

光復後松山菸廠將日治時期的消防池,改變為休憩的蓮花池,池中有一座中式的涼亭,名為「中正亭」,有小橋與涼亭相連。松菸停廠後,改造為創意園區,休憩的蓮花池上中正涼亭被拆除,改為生態池,但如今還是黃泥巴水一池,生態兩字,尚待觀察。

20111125 松山菸廠汽罐室(鍋爐房)

「鍋爐房」於昭和 14 年(1939)完工,在50年前,台北東區還是一片荒煙蔓草時,它36米高煙囪,就如同今日的101一般,矗立在此,成為台北東區的地標,直到1970年代,停燒重油而功成身退。

松菸因有眾多不同造形及功能廠房所組成的工業村概念建築,因此各建築部份,分由不同設計者執行。煙草工場、廳舍設的計者是垣內金一;倉庫建築群.製品倉庫的設計者是半田平治郎,中村義介;官舍的設計者是松尾義秀;工作作業場的設計者是中村義介;汽罐室(鍋爐房)、給炭室的設計者是牛島菊之助。

20111125 松山菸廠汽罐室(鍋爐房)內部

站在「鍋爐房」大門,室內採光非常好,內牆已整理過,刷成一片雪白色,2011年十月份,導演蔡明亮的裝置藝術展「鍋爐裡的劇場」,為第一個在此策展的演出。

鍋爐房門口有一石墩,附有介紹說明,大約可了解日治時期這間建築物是廠區的心臟,以燃燒重油,透過廠區的運輸管線配送到生產線、廚房、浴室等地,供應全區的蒸氣動力。

建築物本身體現仿歐古典建築語彙的設計,山牆仿希臘建築三角形制,牆面分割為五等份,每等份上設圓形透氣口,兩等分之間設半圓形扶壁。屋架採鋼構複合式蘭登桁架,跨距達14.5M,一樓挑高7米,屋頂設太子樓,四面設大開口,以達高效率通風需求。

20111125 松山菸廠巴洛克式庭園

松菸的中庭花園是我最愛的地方,四週環繞的廠房,使它呈現與世隔絕的靜謐。當我由西北小門進入花園時,陽光由身後西南方斜射進來,花園周圍,年邁老樹已高於廠房,而眼下東南面,未種植大樹,陽光直接照射在老建築對稱分割的外牆上,呈現上一世紀初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斜射陽光產生陰影,更突顯整體性的建築量體。牆上對稱等分的溝縫,以幾合形式表現出二十世紀初現代主義自由的精神和布局。

走進花園,噴泉入口處石台上佇立著小孩人物塑像,據說是依當時廠區員工子女臉孔複製雕像。中庭花園三層式噴泉是巴洛克宮庭式風格,雖然只是形式上的採用,整體的規模比起歐洲巴洛克花園小得太多,但這種對稱和諧比例的花園,和現代主義的簡約的廠房設計,搭配出一種相互呼應的協調美感。

20111125 松山菸廠巴洛克式庭園三盤式噴泉

很多人不解為何現代主義的建築會搭配巴洛克風格的花園?其實1940年代,工廠建築本身並沒有花園的設計,由文獻中了解,煙草工場的計者是垣內金一,在規畫書中,中庭本來是做為菸場員工打棒球及排球的場地。是直到光復後1958年松山菸廠當時的廠長陳履坦委請廠內技正,畢業於日本千葉園藝高等學校,具有園藝背景的林元朗先生設計,才改建為巴洛克式庭園。。

今園內西側樓梯廳口有一塊石匾,名為晚香園序文,其中寫到,「忻逢元朗林師,劃南院之前,宏開池圃」,見證這段發生在50年前的歷史。



  • 留言者: Lu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1-12-06 15:22:35
鍋爐房~這高煙囪不錯!不知道是因此或其三角屋頂外貌?讓我想起以前的台糖火車站?還是?結合了歐式老建築的印象???總之,覺得很有親切感!其內部採光我也相當喜歡!

版主回覆:(12/07/2011 04:17:33 PM)


Dear Lu,

原本稱之為氣灌室,後來就叫成了鍋爐房。聽起來好像是燒熱水的地方。呵呵~

這種工業建築形式都很像,山牆、扶壁、桁架,但細部設計各有所不同。以這棟來說,特色就在其側山牆的窗戶和通氣口。

許多工廠挑高,但並沒有二樓的窗戶和通氣口設計,也沒有太子樓的通風設計。其特殊的半圓型扶壁也和一般工廠廠房建築的矩形扶壁不同。另外是他外牆的分割線。這種分割有些特別,是整棟分割而不是只有一樓或窗下部份分割。因此這些分割線不是新古典主義中彷文藝復興建築石牆的抽象元素,而是現代主義,裝飾藝術中表現在建築的一部份。

松菸當時的工廠及辦公樓都是貼磁磚的,磁磚部份已是現代主義在建築上表現裝飾藝術的一部份。所以松菸的價值在於研究19世紀未及20世紀初西方建築風革演繹時,為整體日本時代的殖民公共建築發展進程,劃上了句號。

其實日本本國,卻不多這樣的3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日本本國的現代主義建築,反而是在戰後才開始。





  • 留言者: 曹語康
  • Email:
  • 網址: http://ellis43.pixnet.net/blog
  • 日期: 2011-12-12 00:08:57
好讚

版主回覆:(12/12/2011 05:23:13 AM)


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