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8日

五分山

繪圖& 文字: William Wang
地點:平溪十分車站遠眺五分山 原圖 F4 速描紙 33 x 24 cm (天空部分尺吋裁剪)


台北縣五分山,為基隆、平溪、瑞芳界山,360度視野,展望極佳,不僅平溪瑞芳一帶山系盡收眼底,東北角海岸風光亦一覽無遺。因雷達站務人員車輛進出及維護需求,特闢專屬柏油路面,以利人車往來。

夏季,風和日麗,由平溪、十分一帶,遠眺山頂雷達圓球,如置於果嶺上的小白球。秋冬,芒花盛開,彷彿皚皚白雪,覆滿山頂。

多次想爬五分山,卻因地處僻壤之鄉,路程所經之稜線步道,往來路線單調重覆,山頂亦無遮蔽之蓊鬱樹林,因此心中猶豫,裹足不前。

近日,單車興致正濃,烏來福山長征後,大夥相約挑戰五分山,尚不知體力能及否,卻已欣然允諾。欲往之,行程再三延宕。同行車友,大陸經商者眾矣,庶務纏身,頻頻往返,不易湊齊。雖然返台期間,大夥都是閒人,但這一等,天也冷了下來,山頂一片大好秋芒,轉眼凋零,如今所剩,殘芒幾許,風景早已不再。

同行友人,唸外僑學校國二的兒子已放寒假,看到他就想起我當年唸國中時,熱血單車的少年模樣,先前亦曾一同前往風櫃嘴,腳力強健,不亞於他老爸,於是勉強湊足三人,約在石碇休息站,碰面之後大家再一起上路。

2009年12月14日

寂寞公路

攝影 & 文字:William Wang
地點:20091213 106乙公路越稜頂點

騎車總是比起一個人爬山走路容易碰上朋友,路程中也會遇上一些瑣碎的小事,當下並沒有特別的感覺,騎完車回到家後,總在晚飯席間,為我那行動不便,坐困愁城的老母說上一段。不管內容真假,她都聽得津津有味,兩眼睜得大大的,平日緊閉凹陷的雙唇,此時也微微笑開了。。

想像力渲染了故事的情節,它為我淺薄的記憶加油添醋。也豐富了這些原本平淡的故事。我不禁要懷疑?或許她只是看我說得認真,體恤我說這些個故事為她解悶的孝心,假裝聽得起勁,也好讓我對她的病情放心一些。

石碇往北宜的山路有兩條,相較於北47石碇往小格頭的平緩,北106乙石碇經華梵大學往坪林的縣道,陡峭許多,除了入口處十分狹窄,之後一路平坦,車少路寬,很適合騎車。但因長坡耗人體力,這條路上竟然鮮少車友在此練車。

106乙公路行經大山之中,下方北宜高速公路蜿蜒迤邐而過。華梵大學之後,右方視野開闊,白色紐澤西護欄之外,秋芒盛開,遠眺皇帝殿和筆架山稜脈,他們已不再桀驁不馴的高不可攀,我卻一路加速,被迫放棄欣賞此番風景的雅致,只是為了用最短的時間,在這條公路上,烙印下人體和速度完美結合的奇跡。

再一次,我又刷新了這條山路的個人紀錄。

2009年12月8日

夜夜夜夜

文字: William Wang
圖片: 97' 黃金自選輯「狼」


誰能逃過當年那一次情傷,18歲?20歲?就在毫無防備下,愛上了某人,後來又失去了他,爾後,各奔東西、出國的出國了、嫁人的嫁人了,最後成為彼此一生死守的秘密。

誰能忘記烈焰灼傷的蝕骨之痛,人生之中,我們一邊試著離開那樣的傷痛,但卻又一邊試著偷偷背叛理智,重回那日的傷痛記憶之中,只為了依戀最後一絲殘餘的溫度。愛情就是如此。直到有一天,我們可以不用再遍體鱗傷,帶著兩行淚水回到現實中,溯著那首當年的情歌,就讓它永遠為我們開啟青春戀愛的時光隧道,成為時空之中永遠不關閉的裂痕吧!

12/1日,談話娛樂節目「康熙來了」主題為「飆淚!!失戀必聽歌曲」,請來一些老面孔,除了王若琳是年輕一輩的新生代歌手,其他像是辛隆、巫啟賢、方季韋和林志炫等都是伴隨我輩,在KTV黑暗包廂中,渡過無數悲歡歲月的老同學了。

節目中請來一群年約二十幾歲的男女,據說都剛失戀,要來節目中聽歌療傷,看哪位歌手的歌藝,能令座中男女,青衫淚濕。此一戲碼,在超級星光大道第一集之中亦曾見過,當時楊宗緯啼聲初試,滄桑而歌,令不少在座少女,掩面哭泣;也有人哭到連鼻涕都流了出來,可見不假!

現場維持著康熙一貫的搞笑氣氛,大概是怕搞笑過頭,萬一後面那群姊妹哭不出來,影響了節目效果,以至從頭到尾陳漢典的鏡頭,少了許多。

辛隆一開嗓就令人專注,他唱張學友的「藍雨」,有種北方大漢自然流露的真情感,但到了「猜心」可能太在意某些咬字和抑揚頓挫,最終失去了歌曲中情感的真味。

2009年12月3日

Never Stop but Waiting

文字: William Wang
說明:Never Stop 陽明山P字道賽路線圖

練習了三個月,後來已能不休息連騎兩座山峰,完成3座山的時間也勉強擠進5小時前後,原本打算於12/6日參加的陽明山P字道賽,卻因今年人數爆增超過6000人,迫使過去辦了三年,一直不用申請路權的 Never Stop 活動,臨時向北市府提出路權申請。

第一次道安會議協調不成,於賽前一週,各參賽者都收到一則簡訊,宣佈此次比賽無限期延後。

人怕出名豬怕肥,台北市自由車協會大概做夢也沒想到,比起去年同期,今年的參加人數會爆增兩千多人,這增加出來的2000人,也反映了最 in 的"綠能減碳市場經濟學"話題,可能是來真的。

無限期延賽,讓不少車友大失所望,部份車友心中,也有一種會舉辦不成的預感,也有中南部車友,刻意安排休假並訂好台北的飯店,這下全都泡湯了,泡湯事小,心中那一鼓而下攻上山頂的銳氣,才真是挫折不少,少說完成時間要慢個二十分鐘。

所有單車討論版上罵聲連連,也看到NS協會和北市府各推責任,總之,我想大家心裡都不好過吧?在mobile 01單車討論版上,有網友引述NS有趣的回應是,「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說。」,並責怪有些多事的車友向北市府反映這次參加人數太多,沒有交管會有意外,因此得到市府關切,而要求申請路權,但卻又因封路的時間太長,而雙方在道安會議中,無法達成共識,並解釋除非向ING般,千萬元的活動費,半年前廣告宣傳期,讓社會大眾都能了解,才有可能長達六小時以上的交管封路時間,不然一般申請,市府考量不同交通工具用路人權益,一般都會有交管時數上的困難。

我家外勞也無辜成了受害者,為了我的單車賽事,本來談好12/6日的休假,延期到12/13,這下,我也不知該讓她休還是再延期了。

2009年10月23日

單車少年


攝影 & 文字: William Wang
地點: 1982年2月寒假 桃園石門水庫阿姆坪(懷生國中3年級同學8人)

當我鼓足氣力,決定由紅樹林經三芝北新莊、二子坪,一路直衝大屯山頂助航站之際;同時,另一位年紀相若的友人,正由台中大甲返回台北縣萬里的400K單車挑戰賽途中,這位朋友,已於一年之間完成了200K,300K,武嶺、玉山塔塔加等多項單車自我挑戰賽事,此時他正在新竹西濱的公路上,奮力和風速60k的東北季風搏鬥,並以15K的速度,向北挺進之中。

真正和他挑戰的,並不是其他1000多位參賽者,也不是東北季風,而是他意志堅定的靈魂和即將老去的肉體。

或許,這是他人生最後一役,單日400K,不用說報名參賽,多數人,不敢想像這樣長距離比賽中,選手如何在單車上渡過一天。過了今年,誰都不敢說,明年誰還擁有相同體力。唯有趁著邁入中年前,完成挑戰,為輝煌的人生前半段,畫下完美休止符。

二子坪上大屯山頂最後2.5公里,台北市公路所能及的最高點,短短2.58K,上昇252M,累計平均坡度達10%以上,我深刻感受到地心吸引力向下撕扯的力道,緊緊咬住單車後輪不放,我奮力拔出陷在泥沼中的小腿,再踏出時,卻如同踩在海棉上,整隻腳軟棉棉的,幾乎使不上力讓車身移動。

在抵達山頂涼亭前一秒,我幾乎已萌生退意,但即已抵達涼亭,又重新點燃鬥志,沒想到之後一路平坦,順利抵達了大屯山助航站(1089M)。我在不落地的情況下,完成了這次山路爬坡的挑戰,對我人生來說,實在有著不凡的意義。我看見了潛藏在我身體之中,存在著尚未發現的巨大能量。

2009年10月10日

It's your ride






在Youtube上看到的一支由 Cinecycle 為Hutchinson Tire 製作的單車輪胎廣告,動靜之間,配樂、剪接及運鏡都很棒,鏡頭中的都會男女,各有風格,各領風騷,年輕女子鮮紅色絲襪、遮陽帽和白色洋裝所用的顏色,正是Hutchinson Tire Logo的配色,紅白相間的古典車款,搭配紐約老區白底紅字的自行車商店、紅色鐵橋和白色現代建築,都置入產品Logo的配色,商品 Logo 顏色符號的置入,不流俗且不著痕跡,使本片不至有瀏覽商業廣告的感覺。

長髮女子所經之街道、鐵橋、公園和陽光,刻意處理模糊的景深,並聚焦於那雙鮮紅絲襪的小腿和輕輕擺動的踏板,微風吹起了白色裙襬,這一幕打造出一種懷舊復古又超現實的畫面,如此精心浪漫的表現手法,蘊藏於廣告之中。

男性騎士的部份,一開始就給了他右腳上刺青一個停格的特寫剪接,表現出騎者獨特的個性和愛好。行進之中則以廣角鏡頭,隨車移動的方式,拍出流動和放射的線條律動感,不管是公車之間的穿梭、十字路口過班馬線,都成功的壓低鏡頭,展現了空氣流動的感覺。剪接中慢動作和快動作的節奏,搭配上昇俯瞰的畫面,也把單車輕巧和速度感表現了出來。

巧妙的是,不同的車型,不同的時間,經由相同品牌的車輪,碾碎了地上的玻璃碎片和路面積水,商品名稱和產品功能,此刻隨著畫面的需要,置入其鏡頭之下。完全陌生的兩個紐約人,經由同樣的輪胎,產生了一種巧妙的連結(connection)。這種連結,只有畫面外的觀眾,心中清楚。某些時候,逆光下的十字路、停在咖啡館前的女子單車,最後男子由此街角而過,也幻滅了觀眾對男女相遇的期待和假設。同處一個都市之中,同樣的愛好,但彼此卻沒有交集,這是大都會男女特有的一種淒美,彼此擁有同樣的疏離和孤寂,卻不擁有彼此。對都會現象的描述,真是不言可喻。

2009年7月14日

力挽狂瀾(The Wrestler)

文字: William Wang
圖片:電影力挽狂瀾 OST 封面

電影The wrestler「力挽狂瀾」,是少數電影之中,中文片名比起英文片名更貼切描述劇情的電影命名。

1979那年,披頭四的年代已成過往,我家剛汰換了舊電唱機,購入立體聲音響。整個升上國二的暑假,我姐都在聽 ABBA 合唱團的歌曲。同時,富裕的鄰家也購入了本社區第一台VHS系統錄放影機,每日下午準時開撥的節目就是梅爾吉勃遜演的「瘋子麥斯」。

1983年,李恕權的「迴」唱遍了大街小巷,同時大導演柯波拉「鬥魚」片中酷帥陽剛的麥特迪倫、米基洛克、尼古拉斯凱基,成為時下叛逆青年注目的焦點。

1986年,穿日本格子衫、九分褲、帆布鞋、騎偉士牌,混南陽街,把馬子,翹課去木船聽校園名歌,去MTV看米基洛克和金貝辛格主演的「愛你九週半」。對五年級中段班的我來說,整個80年代的上半場,如同夏日午后的黃金夢,後來再也沒有那樣美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