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4日

單車漫遊獅子頭山


 
攝影& 文字 : William Wang
地點:台北南區一等三角點獅子頭山觀景平台 2010/02/28

新店花園新城房子還沒賣時,常帶著父母在這一帶山區閒逛。過逝的父親最喜愛就是永興路直潭桂山發電廠的這段小路。

我們總是一早就從家裡開車去木柵的養老院,再帶著行動不便的母親來到這條人跡罕至的小徑。最後一次來此,父親已是癌症未期,因為化療藥物而造成紅血球不足,醫生鼓勵父親多吃牛肉補血。但父親年紀大了,牙齒不好,在外遊玩飲食亦不方便,於是我就做了些羅宋湯,用電鍋蒸爛了牛肉,出門前,為他裝盛一碗,帶到獅子頭山頂享用。

獅子頭山頂觀景平台遠眺大台北城

那一次,父親站在獅子頭山頂的平台上,眺望著大台北,十月間,朔風野大,迎面吹著他殘弱的身軀。他挺直了腰桿,望著腳下居住了半個世紀的大台北,非常興奮。一路上美麗的風景,激發了他生命中最後的熱情。那天他說了很多的話,我因此感到欣慰。

隔年四月,父親過逝了,我處理了花園新城的房子,母親也因上下樓行動不便而鮮少出門旅遊。這條曾經多次帶著兩位老人出遊的路線,逐漸淡出了生命的記憶。

2010年農曆大年初一,我約了Russell 和他唸外僑中學的兒子 Brandon 一同騎車,三個人不知不覺又騎上了這條路,正當熬過磺窟戰俘紀念碑前一連串超過15%以上的陡坡時,紅瓦厝前,攻頂獅子頭山路上,天氣驟變,下起了小雨,攻頂只得做罷,擇期再戰。

這雨接連下了整個農曆春節,直到2月28日才第二度前來挑戰。

2010年1月31日

碰巧

攝影& 文字: William Wang
地點:花蓮台11線27K處牛山呼庭海灘全景圖  2010/01/30

習慣不看時間出門,我這人不受時間、天氣的約束,難免有時出了門,卻撲個空,偶爾也有過幾次驚喜。

開車在台11線13K處,巧遇了花蓮的格友齊鈉。也不能說"巧",只能說,我雖是專程的去探望他,但事前他卻不知情,所以針對「隨興拜訪」這部份來看,就不得不說"巧"了。

到了「 靠.海邊」民宿門前,大門深鎖,我心頭一陣緊,覺得不妙,有點後悔事先沒連絡。

貼在玻璃門上觀察了裡面一陣子,發現大門雖鎖著,但窗戶卻沒關,屋子後頭似乎有個小門可以通往後院。我就尋著屋側那條停車坡道,繞到後院,後院裡有個人彎著腰正在水龍頭下沖洗東西。他抬頭望向我,見我非常開心的笑著,一時他有些迷惑,弄不清眼前這人的來歷和笑意,殊不知,我本以為這趟白跑了,沒想到最後卻還是讓我碰"巧"遇著了他,所以才笑的開心。

我一開口說我叫"威廉",他彷彿一下想起了什麼事, 又好像早就在此等我多時;如今,他像是見到老朋友般,開懷的笑了,雖隔著幾十步的距離,但那種沒有距離和陌生的微笑,卻掛在兩個男人的臉上,彼此彷彿都還無法接受這樣的不期而遇,有點像電影情節般的戲劇性。

到花蓮,我只想照著老路線遊走一遍。通常一晚下來,頂多只能安排吃一兩攤,亦或利用下午時間找個景點閒蕩一下。時間雖不多,但安排上,還是不想失去那份閒適感和悠哉。

2010年1月27日

深坑阿柔洋

繪畫 & 文字 : William Wang
地點 : 深坑阿柔洋產道底青山飲食站遠眺筆架山稜線 15 x21 cm 160g (20100127)


一連幾個雨天,深坑阿柔洋產道上的櫻花已悄悄的開了。

將近一星期沒有騎車,腳力退步不少,爬上天南宮的途中,覺得有些吃力,但有一路盛開的山櫻花相伴,雖有些吃力,但卻不無聊。

日前為了騎車無法攜帶相機,錯失許多好風景而去買的照相手機,這下子可剛好派上用場了。過去堅持不落地爬坡到山頂的原則,也顧不了這麼多了,就當是休閒旅遊吧,不當是練身體就得了。就這樣一路櫻花、李花的拍啊拍啊。

青山飲食站位於阿柔洋產道路底,對面是一間香草花園。此處為登筆架山之中途休息站。由深坑爬山至此,吃完飯後可續登筆架山、二格山或猴山岳。

騎車則為阿柔洋產道終點天南宮旁的休息站,翻過山後,下了碎心坡則可往草湳續騎貓空再由樟山寺方向下指南國小,回政大河堤後再折回深坑,這樣也可以形成一個O型的路線。

2010年1月11日

倫敦街景人物習作

文字 & 繪圖: William Wang
地點:倫敦街景人物淡彩習作 15 x 21 cm (照片寫生)


心得筆記:

在網路上見到一張照片,其視角為一標準單點透視構圖。很適合用來觀察人物於畫面中遠近、高度、大小之變化。所以拿來練習街景速寫,待練成後,即可至台北街頭實景練習。

將人物加入淡彩速寫之畫面中,能夠使原本靜止的畫面,充滿生機,但街景中之人物,一般由畫面上瞬間即過,其大小比例及姿態都十分不易掌控,初步練習以照片為對象是一種安全的練習方式。

人物的大小,決定前後及遠近透視的關係,並和周遭建築及景物成一相對比例關係,比例大小一定要合理,不然畫面會失去平衡感。畫人物時,由頭往腳畫,而人物頭部之眼睛高度,約同於畫中視平線高度。而人物之腳部位置,即依遠近對應於不同之水平線高度,因此人物頭部高度越近處越高,而越遠處略低,而腳部位置,越近於觀賞者水平位置越低,越遠者水平位置越高,腳部的高低落差大於頭部。

畫人物之前,可先行標示頭部及腳部位置最高及最低點,並標示水平輔助線,再依上下輔助線之高度空間,以1:3:4,分配人物之頭、身、腳比例。而坐姿人物,則以一旁建物或人物之腰部高度為參考,標示頭部高度輔助線。

遠方之人物,可簡化為英文之"i"字,而不必過於描繪。人物並不表現五觀,而臉部之方向及眼部之方向,可引導觀賞者之視眼,因此可使之面向畫面中街景之主題。行動中之人物,能創造畫面中的動線,並產生視覺延伸的作用。

畫面中之電話亭因為於人行道之下的柏油路上,高度略低,因此一旁拉行理之遊客頭部位置約等高於電話亭頂部。如位於人行道上,則電話亭之高度應更高,人物在此之平衡才正確,否則會覺得物件大小比例衝突,因此隨時觀察人物周圍之物件來決定人物頭部位置。

中景右方靠門口三人中,靠牆站立者,頭部略高,以突顯其身高高於一般人,並能吸引觀賞者之目光,也使路人因身高不一致,而不致於畫面中人物造型太單調。

因人物姿態不固定,速寫時可另備速寫本快速描繪其概略姿態,並注意身體之垂直重心位置和腰部、腿部之角度關係。並於街景輔助線完成時,先行標示人物位置輔助線,再將先前速寫之人物,以較細之輪廓線繪入街景中。

如場景中人物太多時,應簡化部份重疊人物。人物可以不用上色,以免畫面上因顏色過多並瑣碎而破壞街景及主題。

信義區街景速寫

文字 & 繪圖 :William Wang
地點:20100111 信義運動中心遠眺新光三越百貨(實景寫生) 15 x21 cm 160g

心得筆記:

這是一條由我家通往誠品必經之路,位於松智路東方的一條小巷,雖數十公尺之差,這條路卻只有行人能夠通行。走起來輕鬆愉快沒有壓力,也不用過紅綠燈斑馬線或閃避車輛。

每當快走到信義路時,都能見到眼前的景象,在這裡,因為沒有橫越信義路的天橋或人行穿越道,所以要再繞回松智路口處穿越馬路。如果這條小路能一路穿越信義路到101對面的公園,則可順著華納威秀電影院的天橋,一路步行至誠品。

我喜歡繞遠一點,但走在這樣的路上,心思會特別的清明,總能想起許多事,並觀察到適合坐下來,不受人車打擾的寫生地點。

透明水彩被喻為雕刻,即意味著無法修正之繪畫特性,一但用色之濃淡、筆觸、顏色平衡出現錯誤時,如不明顯,則將就錯誤,如整體畫面明暗平衡失當,無法加重其他部份而再次尋求平衡,則唯有重新畫過一次。

繪畫方式眾多,某些繪畫以「形」為主;某些繪畫以「色」為主。如素描及速寫乃以形為主,以單色表現,並不注重內容之顏色,素描主要在於傳達光影及明暗; 而速寫則表現物體之神韻及構圖之平衡感和空間感,如同攝影中之黑白攝影,亦可想像成音樂中鋼琴之右手旋律的表現;或建築物之結構,為畫面中所欲傳達意念之精髓。

2009年12月28日

五分山

繪圖& 文字: William Wang
地點:平溪十分車站遠眺五分山 原圖 F4 速描紙 33 x 24 cm (天空部分尺吋裁剪)


台北縣五分山,為基隆、平溪、瑞芳界山,360度視野,展望極佳,不僅平溪瑞芳一帶山系盡收眼底,東北角海岸風光亦一覽無遺。因雷達站務人員車輛進出及維護需求,特闢專屬柏油路面,以利人車往來。

夏季,風和日麗,由平溪、十分一帶,遠眺山頂雷達圓球,如置於果嶺上的小白球。秋冬,芒花盛開,彷彿皚皚白雪,覆滿山頂。

多次想爬五分山,卻因地處僻壤之鄉,路程所經之稜線步道,往來路線單調重覆,山頂亦無遮蔽之蓊鬱樹林,因此心中猶豫,裹足不前。

近日,單車興致正濃,烏來福山長征後,大夥相約挑戰五分山,尚不知體力能及否,卻已欣然允諾。欲往之,行程再三延宕。同行車友,大陸經商者眾矣,庶務纏身,頻頻往返,不易湊齊。雖然返台期間,大夥都是閒人,但這一等,天也冷了下來,山頂一片大好秋芒,轉眼凋零,如今所剩,殘芒幾許,風景早已不再。

同行友人,唸外僑學校國二的兒子已放寒假,看到他就想起我當年唸國中時,熱血單車的少年模樣,先前亦曾一同前往風櫃嘴,腳力強健,不亞於他老爸,於是勉強湊足三人,約在石碇休息站,碰面之後大家再一起上路。

2009年12月14日

寂寞公路

攝影 & 文字:William Wang
地點:20091213 106乙公路越稜頂點

騎車總是比起一個人爬山走路容易碰上朋友,路程中也會遇上一些瑣碎的小事,當下並沒有特別的感覺,騎完車回到家後,總在晚飯席間,為我那行動不便,坐困愁城的老母說上一段。不管內容真假,她都聽得津津有味,兩眼睜得大大的,平日緊閉凹陷的雙唇,此時也微微笑開了。。

想像力渲染了故事的情節,它為我淺薄的記憶加油添醋。也豐富了這些原本平淡的故事。我不禁要懷疑?或許她只是看我說得認真,體恤我說這些個故事為她解悶的孝心,假裝聽得起勁,也好讓我對她的病情放心一些。

石碇往北宜的山路有兩條,相較於北47石碇往小格頭的平緩,北106乙石碇經華梵大學往坪林的縣道,陡峭許多,除了入口處十分狹窄,之後一路平坦,車少路寬,很適合騎車。但因長坡耗人體力,這條路上竟然鮮少車友在此練車。

106乙公路行經大山之中,下方北宜高速公路蜿蜒迤邐而過。華梵大學之後,右方視野開闊,白色紐澤西護欄之外,秋芒盛開,遠眺皇帝殿和筆架山稜脈,他們已不再桀驁不馴的高不可攀,我卻一路加速,被迫放棄欣賞此番風景的雅致,只是為了用最短的時間,在這條公路上,烙印下人體和速度完美結合的奇跡。

再一次,我又刷新了這條山路的個人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