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4日
2017年10月31日
少女悲秋
少女悲秋
8K 寶虹水彩紙 300g 38 x 27 cm 中粗紋
水彩寫生
51歲生日當天,完成人生第一張長時間水彩肖像,上次是四小時,這次八小時。時間愈長擬真和古典味也更顯著。
有人說油畫永遠沒有完成的那一筆,因為油畫可以不停修改和添筆,但水彩卻只能在有限用筆數內完成,不然就會花掉或髒掉。這種說法在古典油畫是說不通的,古典油畫薄如蛋殼,文藝復興時期色粉很貴,所以用大量的油來調和,薄塗和暈塗是當時油畫的主要技法,因為太過稀釋而透明,所以不好輕易修改,更不好刮除,達文西一直在畫蒙娜麗莎,他走到哪,總是帶著她,油乾透了,就再罩再塗,慢慢疊加,看過真跡就會發現畫面上並無筆觸。
同一時期德國畫家杜勒 Albrecht Durer ,以水來調合色料畫在紙上即為最早的水彩,當時染料性顏料不發達,只有礦物質顏料,所以沒太多透明色,色粉加上石膏就成了不透明水彩,為了是模擬油畫的不透明遮蔽性質。最初水彩和油畫技法相通,只是調和媒介不同。所以今天看杜勒的水彩作品和油畫作品筆觸形式和色彩相同,只是水彩不反光,紙張變黃,油畫彩鮮明。
長時間水彩需要素描背景,看似色彩在造形,其實是明暗和人體解剖內化在色彩之內。反覆檢視整體明度和細節肌肉形狀及冷暖變化在最後修飾階段所仰賴的都是素描基礎。
快速不是古典水彩所追求的,當代水彩在色彩和速度上的表現,來自19世紀英國畫家透納、康斯坦伯及荷蘭畫家尤金 Johan Jongkind,早在此之前,水彩一直附屬於油畫之下,是油畫的色彩稿,技法也以油畫的重疊法,暈塗及罩色為主。
19世紀中葉水彩受東方水墨影響有了更大的變化,濕畫接色平塗及渲染也改變了水彩原來的樣貎而成為獨立繪畫種類。
20世紀水彩畫家為了和油畫區隔,不用古典技法來畫人物,水彩筆觸表現強化畫家本身的性格,畫家風格取代擬真還原被畫者的肖像畫,和攝影術發明有著直接關係。
水彩曾是英國的國畫,但二十世紀英國畫家羅蘭.希爾德卻在書中說他想在英國找回古典水彩的技法卻找不到。
2017年10月27日
2017年10月20日
威廉劇院水彩寫生作品集
本書獻給我的母親 王張金寺 女士
母親59歲那年檢出患有帕金森氏症,一生辛苦的她,原本寄望退休後能遊山玩水,但這突如其來的噩耗,改變了她的人生計畫。
一般人不知道生命的盡頭為何,當生命戛然而止,面對突如其來的結束,充滿驚訝和困惑。然而我母親卻必須以看著沙漏流逝的心情,面對生命終點。
在漫長的陪伴歲月中,我心飢渴如荒漠,繪畫是荒原中唯一的甘泉,也是獨處的良伴.。
下午半天空檔,找個能一小時開車到達的地點,畫張寫生,和山水陽光空氣廝混在一起,我的生命又再次復甦,可以繼續和時間奮戰下去。
寫生不僅為我找到心靈的窗口,也為臥床不能出門的母親,帶回大自然的陽光和色彩,當她開心看著風景畫時,我的靈魂也在她嘴角的微笑中得到救贖。
母親在2017年3月5日因肺炎病逝,三年來,不知不覺竟畫了五百多張寫生。想起李宗盛「山丘」歌詞裡「說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僥幸匯成河.....」 我想也許我這涓滴回憶也能僥幸試試?挑選50幾張作品,匯聚成我人生的第一條河,獻給親愛的母親。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