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

黑暗中的水彩畫

繪圖&文字:William Wang
地點 :台北市華山藝文中心  20131216 2B炭精筆 30 x15 cm


冬至將近,半年了,太陽終將走到折返點~

12月以來,天,總是黑的特別早,霪雨霏霏的鉛灰色,看不見陸地盡頭的地平線。建物的消失點和黑夜交融在一起,線條卻仍堅持在一點餘光下閃爍著。

一對情侶,為了躲雨,和我挨坐在一條長凳上,無視我的存在,情話綿綿,小倆口起身離去時,那筆樹色已如墨~

覓了一盞路燈,偷偷打開畫本,心中忐忑不安,彷如期待相館剛洗出的相片。

哇~好美的水彩啊~

那是黑夜的魅力上了身~

2013年12月14日

愜意之筆


繪圖&文字:William Wang
地點 :台北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 20131214 炭精筆 15 x15 cm 模造紙


參加鄭秋榮老師在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內舉辦的「建築物寫生」講習與示範。

我在迴廊的盡頭找了個位子,就位後,花十分鐘畫完這幅小畫。矮小的和室內,聚集近六十位來聽鄭建築師講習的朋友。

之後,迴廊木地板上也坐滿了人,老師分享了他作畫下筆的順序,對我來說沒有比這更珍貴和大方的分享了。

他很幽默的說,畫速寫時他很小心,怕一不小心就把線畫太直了,因為畫建築圖畫太久了,習慣把線畫的很直。大家都笑了。

他還說,如今還在工作,沒辨法畫更寫意的線條~不然他會嚐試更大膽的畫法~這些話都很寳貴也很忠懇。

鄭老師花了三十年在繪畫上所得到的心得,分享給我們這些後輩,也讓我覺得在線條上更要自在的表現自己。

之後我把這兩張圖放上了速寫台北社團分享,陳教授回了留言,給我八個字「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我內心很感激他給我的評語和鼓勵。

長久以來,我都是用小學生寫字的方法,一筆一劃的刻著線條,渴望終於有一天,我也可以像大人寫字一樣,寫出那種輕描淡寫的愜意之筆。





你今天愛用哪把刀

繪圖&文字:William Wang
地點 :台北信義新光三越地下街 20131213 2B炭精筆 +水彩 30 x15 cm 模造紙寫字本


鋼筆如同一把峰利的美工刀,在細紙上雕出了花兒;炭精筆如同笨拙的牛排刀,半切半鋸,卻切不出一條平整的線條~

沒有好壞,也沒有對錯,只看你今天愛用哪把刀?

去年此時我正在手術房內接受椎間融合手術,手術時間10個小時,開到淩晨我才由恢復室中推出來。好友周a每年的今天生日,但去年今天,他一直陪我直到我開刀推出手術房。

之後一連數日他都到院中探望我,每每想到他對朋友的付出,心中都十分感佩,也覺得虧欠他一份人情。

今年他生日,我去新光三越買了個蛋榚為他慶生,買完後時間還早,肚子餓了,就去一旁的美食街找吃的。

我很喜歡畫美食街,在於它的單點透視線條很強烈,而色調也很一致,以黃、褐、赭、咖啡為主色,都是暖色調,陰影部份以紫色和普魯士藍為基調。

不知為何,最近突然就看見了空間中透視的大線條和許多明暗的訊息,畫速寫也不像畫圖,好像在抄筆記一樣,老師說什麼我就抄什麼,可能被附身了~

2013年12月12日

化繁為簡

繪圖&文字:William Wang
地點 :台北西門紅樓 20131211 2B 5mm 鉛筆 + 30 x15 cm Canson 設計紙

好友阿魯米送我一隻自動素描鉛筆"DESSIN"。

筆芯5mm,筆身很重,握起來很沈,適合以鉛筆的握筆法表現炭筆素描的筆觸。也就是說能將大幅速寫畫得很粗獷。(因筆太粗不能刻細部)

第一次用這筆,覺得很喜歡這種風格的線條~可以畫些歪斜的建築並拉出很力道的直線。因只有一種深淺,想表現出暗部和陰影時,我仍借重不反光又夠黑的炭精筆潤飾。

最近我漸能放下精準複製現實的心裡情結,而趨向於一種寫意的畫法,這是在小草稿中得到的一種靈感和自信。

我始終是個心思細膩的人,要我不計真實,只抓住物體大輪廓,用自己的方式去詮釋物體細節的內容,我實在很難跨出這條線~

我總覺得畫一個人就要把五隻手指都表現出來,這才精準。馬老師常笑說沒有人一天到晚看畫在算有幾隻手指的,但我的學習中,不畫出五隻就是一種繪畫上的錯誤。

今天我試著不再考慮線直不直、窗櫺對不對稱、大樓有幾層、柱子有幾枝、這種問題,我想抓住大環境中的一些基本架構來畫。只求整體比例和透視誤差不要太大,至於其他細節我用自由意識去詮釋和簡化。

繪畫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從技術的層面入手,但最終會走向藝術的出口。技術的風格可以成為一種工具,如建築製圖,室內設計透視,漫畫,街頭肖像畫.....因有其大眾化之目的,而要有一定之精準和結構。

但等到不再因為工作之需要而作畫時,人會反思藝術所能代表個人的方式和線條,於是慢慢擺脫技術性的技法走向藝術性的表現形式~這是迫使我思考和改變的力道~

藝術本質是以哲學思維,不停推翻自己現今的答案,發現更大的可能性和尚未得知的真理。放下即有的,探索未知的,是你我奉為圭臬的真理~對吧?不是對錯,是一種放下和自由穿越的自在~

但我畢竟是個心思複雜的人,最後大架構的細節中,仍有過多不必要的線條~

接下來,在不拘泥於形體細節下,我該學習些更簡化的表現方式~

2013年12月8日

公園號酸梅湯


繪圖&文字:William Wang
地點 :台北懷寧街衡陽路口 20131207 Lamy 1.5 鋼筆 + 水性鉛筆 30 x15 cm


蜷縮在新公園懷寧街角旋轉門旁,以孩提的視角,凝望「公園號酸梅湯」。

70年代父親常帶著我們姊弟逛新公園,累了就在這街角喝酸梅湯、甘蔗汁、或是買糖葫蘆。

有些東西父親從來沒買過,像酸鹹甜味混在一起黃綠色的醃芭樂還有燒酒螺~

順著衡陽路我們經過東方出版社、正中書局,爸爸去正中書局看書,想買些中國文化史或中國美術史導論之類的書籍,他教高三文化史用得上。

無奈70年代教員薪資很低,每次來都買不下手,我和姐姐就待在東方出版社看些兒童圖畫書,等他看完了書過來接我們。

向晚,父親帶我們走到中華路,晚餐是綠豆稀飯和蔥油餅,他另叫一盤涼伴干絲和滷花生外加一份海帶,最後再喝一碗酸辣湯。

當年交通不便,住內湖要先搭車到圓山動物園,再轉車到內湖國小。

到內湖時我已睡著了,他只好抱著我回家~

畫畫有療癒的效果~上色時,我想到我父親,眼眶紅了,我沒有小孩,不知當父親撫養子女的辛苦,但近一小時,我蹲在這街角,兒時的回憶重塑了父親帶我們出遊的一天,我漸能了解那種父愛的溫暖~


2013年11月30日

西門紅樓

繪圖&文字:William Wang
地點 :台北西門紅樓 20131129 Lamy EF 鋼筆 +水彩 30 x15 cm 模造紙寫字本

去成都路蜂大買咖啡,順便利用一點時間速寫西門紅樓。

畫完這張速寫PO上了FB,許多人覺得是一張完美的建築構圖,畫面中結構性很強,我可能唸了建築系,我啼笑皆非~

怎說是唸了建築系呢?不過就是透視感強了一點吧?

因為距離風景的距離太近了~連照相的廣角鏡都放不進去,想把樓放進本子裡,樓的高度和大小要先預設好。這是繪畫透視的魔法,也是拍照所不行之處。

我先用細筆落幅,勾出所有建築透視的外輪廓,再由點到點的方式畫不同的面和細節~不知這樣算不算是建築的畫法,不過我真沒學過什麼建築透視就是了。

在紅樓旁的蜂大買了咖啡和兩種不同的綠豆榚,朋友看了FB的貼文叫我幫他另帶桃酥,可惜看到訊息時我已在回程路上了。

蜂大成立於1956年,迄今近60年歷史,是很多老台北人的共同回憶,近年以香港遊客為主,每次去都要排隊,假日更是一位難求。

綠豆榚及桃酥都是早年外省人的中式茶點,巧妙融入日治時期的咖啡文化,在西門町產生另一種本土的咖啡混搭方式。

而兩種不同的綠豆榚,一種綠色加豬油的口味,是外省式綠豆榚,另一種方形素食沒有豬油,和本省過年拜拜用的米製方榚相混合~又是一種混搭風格,希望香港人在去過蜂大的同時,能了解到台灣這片土地多元和相互包容的文化和生命力。

2013年11月10日

自己帶茶壺的老先生

繪圖&文字:William Wang
地點 :台北市信義運動文中心  20131110  15X15cm 模造紙寫字本 +鋼筆+水彩+鉛筆 速寫


信義運動中心外的屋簷下,7-11 放了陽傘和桌椅供人們休憩~老先生是附近國宅的住戶,自己帶了一組白磁的茶壺和杯子放在桌上,他獨自凝望著公園深處,若有所思,時而轉頭小酌一口茶水,又再度回頭盯著遠方。也許他盯著的是樹、是鳥、是人們.......。也許他只是安靜的回憶著曾經熟悉的那個世界~